首页 > 商检行业标准(SN) > SN/T 1820-2006 隐地疫霉菌检疫鉴定方法
SN/T 1820-2006

基本信息

标准号: SN/T 1820-2006

中文名称:隐地疫霉菌检疫鉴定方法

标准类别:商检行业标准(SN)

标准状态:现行

出版语种:简体中文

下载格式:.zip .pdf

下载大小:3680939

相关标签: 霉菌 检疫 鉴定 方法

标准分类号

关联标准

出版信息

相关单位信息

标准简介

SN/T 1820-2006.Identification of Phytophthora cryptogea Pethybridge & Lafferty.
1范围
SN/T 1820规定了进出境植物检疫中隐地疫霉菌的检疫和鉴定方法。
SN/T 1820适用于进出境植物及介质土中隐地疫霉菌的检疫和鉴定。
2原理
2.1 分类地位
隐地疫霉菌(Phytophthora cryptogea Pethybridge &Lafferty) 属藻菌界(Chromista),卵菌门(Oomycota) ,腐霉目(Pythiales) ,腐霉科(Pythiaceae) ,疫霉属(Phytophthora)。
2.2检疫原理
隐地疫霉菌的寄主植物很广,为害上百种经济作物,是非洲菊、翠菊、麝香石竹、圣诞花、番茄等植物的重要病原菌(参见附录A)。主要以抗逆性很强的卵孢子在介质土中及寄主残体内越冬并长期生存,当田间温度和湿度适宜时,卵孢子打破休眠萌发,产生孢子囊。孢子囊在雨后或灌溉后有积水时,很快释放出大量游动孢子,最终通过幼根或伤口侵人寄主,可造成根、茎部腐烂,致使植物受侵染后叶片迅速菱蔫枯死。
2.3鉴定依据
隐地疫霉菌在寄主植物上的症状、病原菌形态学特征、生物学特征是鉴定该菌的依据。
3仪器设备及实验用具
3.1 仪器设备
生物显微镜、体视显微镜、高压灭菌器、干热灭菌器、普通天平、分析天平超净工作台、生物培养箱。
3.2 实验用具
酒精灯、医用手术剪、镊子、烧杯、培养皿、载玻片、盖玻片、三角瓶、量筒、吸管、广口瓶。

标准图片预览






标准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入境检验检疫行业标准SN/T1820--2006
20671423
隐地疫霉菌检疫鉴定方法
Identification of Phytophthora cryptogea Pethybridge &Lafferty2006-11-10发布
中业高
数码防伪
中华人民共和国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2007-05-16实施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附录C、附录D均为资料性附录。本标准由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提出并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珠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谭群英、廖力、喻国泉、陈其文、张卫东。本标准系首次发布的出人境检验检疫行业标准。SN/T1820—2006
1范围
隐地疫霉菌检疫鉴定方法
本标准规定了进出境植物检疫中隐地疫霉菌的检疫和鉴定方法。本标准适用于进出境植物及介质土中隐地疫霉菌的检疫和鉴定2原理
2.1分类地位
SN/T1820—-2006
隐地疫霉菌(PhytophthoracryptogeaPethybridge&Lafferty)属藻菌界(Chromista),卵菌门(Oomycota),腐霉目(Pythiales),腐霉科(Pythiaceae),疫霉属(Phytophthora)。2.2检疫原理
隐地疫霉菌的寄主植物很广,为害上百种经济作物,是非洲菊、翠菊、麝香石竹、圣诞花、番茄等植物的重要病原菌(参见附录A)。主要以抗逆性很强的卵孢子在介质土中及寄主残体内越冬并长期生存,当田间温度和湿度适宜时,卵孢子打破休眠萌发,产生抱子囊。孢子囊在雨后或灌溉后有积水时,很快释放出大量游动孢子,最终通过幼根或伤口侵人寄主,可造成根、茎部腐烂,致使植物受侵染后叶片迅速萎為枯死。
2.3鉴定依据
隐地疫霉菌在寄主植物上的症状,病原菌形态学特征,生物学特征是鉴定该菌的依据。3仪器设备及实验用具
3.1仪器设备
生物显微镜、体视显微镜、高压灭菌器、干热灭菌器、普通天平、分析天平、超净工作台、生物培养箱。3.2实验用具
酒精灯、医用手术剪、镊子、烧杯、培养血、载玻片、盖玻片、三角瓶、量筒、吸管、广口瓶。4试剂
氨苄青霉素(ampicillin)、五氯硝基苯(PCNB)、次氟酸钠(NaClO)苯莱特(benomyl)、多菌灵(carbendazim)、硝酸钙[Ca(NO:),]、磷酸二氢钾(KHzPO.)、硝酸镁Mg(NO.)2]、氯化钙(CaClz)、利福平(rifampicin)、碳酸钙(CaCO)、无水乙醇(ethanol)。5培养基
5.1基础培养基
用于隐地疫霉菌的保存和培养性状的观察、测定。采用胡萝下培养基(CA)、V。培养基(V.A)或利马豆培养基(LBA)其配制方法及步骤见第B.1章。5.2选择性培养基
用于隐地疫霉菌游动孢子的萌发、病原菌的分离和纯化。1000mL基础培养基经常规灭菌并冷却到55℃左右时加入下列抗菌素(均为有效成分):氨下青霉素50mg、利福平20mg、多菌灵25mg、五氯硝基苯25mg摇匀,制成平血。在缺乏五氯硝基苯时可用相同药量的苯来特替代。SN/T1820-2006
5.3液体培养基
用于病原菌的液体培养以及产生孢子囊。采用皮氏培养液,其配制方法及步骤参见第B.2章。6实验室检验
6.1病原菌检查
选取有萎焉症状叶片,根部变褐腐烂植株,用解剖针挑取或刀片刮取病斑背面的霉状物或病组织制片,在显微镜下直接检查有无病菌的菌丝、孢子囊、卵孢子,记录其形态特征。6.2组织分离
如果发现可疑症状,但不能从病部获得病原菌做“6.1”检查,应采取分离、培养的方法作进一步鉴定。选萎及根部变褐腐烂的植株,将病株在自来水下冲洗干净,在病健交界处切取O.5cm左右的小块,用70%酒精消毒2s~3s后,置于3%次氯酸钠(NaClO)水溶液中消毒3min~5min,再用灭菌水浸洗3次,用灭菌滤纸吸干水分后移置选择性培养基,于25℃~28℃下培养5d。培养5d的菌丝块移人皮氏培养液中,在23℃~28℃、黑暗条件下培养3d~4d,倾去皮氏培养液,换上无菌水,并加入由打孔器制成的直径1cm非洲菊叶碟,每瓶10片左右。非洲菊叶碟以感病品种“鸡蛋黄”“粉色”的新鲜嫩叶制成为好,24h~72h内取叶碟制片,于显微镜下观察菌丝及孢子囊形态特征。
6.3土壤诱集
将采集的土壤预先风干后,缓慢加人含有杀菌剂的无菌水,使其均勾湿润(含水量约35%),装在密闭的塑料袋中,25℃下12h光暗交替孵育5d~7d诱导卵孢子萌发产生游动孢子囊。然后取5g~20g土壤磨碎放人烧杯,加混有杀菌剂的灭菌蒸馏水浸过土面1cm~2cm,用吸水纸轻轻去掉形成的表面膜和漂浮的有机物残渣,每烧杯水面放直径1cm的叶碟10片左右。孵育2h后用消毒镊子将叶碟取出,并用无菌吸水纸吸干表面水分,叶碟放人选择性培养基中,在25℃黑暗条件下孵育3d。最后在体视显微镜下检查叶碟边缘和表面有无孢子囊,观察其形态特征。6.4单孢分离及菌种纯化
将有孢子囊的叶碟转移到具1mL左右无菌水的5mL烧杯中,待孢子囊释放出游动孢子后,吸取该悬浮液至选择性培养基平板上,置于23℃~28℃黑暗条件下培养,使游动孢子萌发。在体视显微镜下挑取萌发的单个游动孢子到选择性培养基平板上,置于23℃~28℃黑暗条件下培养。在培养过程中如有污染,应在选择性培养基上进行2次~3次纯化。获纯培养物后,进行培养特性和有性生殖阶段特征的观察、测量,并进行致病性测定。6.5致病性测定
6.5.1幼苗准备
采用感病品种如:90d苗龄的非洲菊(品种为“鸡蛋黄”、“粉色”)和20d苗龄的黄瓜、西瓜及番茄幼苗。
6.5.2病原菌准备
采用在基础培养基上培养5d的菌落。6.5.3接种方法
采用菌丝块接种法:用针刺或解剖刀轻削植物根茎部后,将菌丝块贴于伤口上,保湿培养24h~48h。设无菌水和健康苗作对照。每处理20株。7监定特征
7.1培养性状
本菌在CA培养基上,只长菌丝,不产生孢子囊;菌落灰白色,分布均勾,呈放射状,气生菌丝较少,2
SN/T1820—2006
边缘明显。在无菌水或皮氏培养液中,可产生少量的孢子囊,加入叶则诱导大量孢子囊产生。7.2形态特征
7.2.1菌丝和菌丝体
在CA培养基上,菌丝体大量产生。菌丝无色无隔、粗细均匀:粗4um~6.5μm,可产生球形、角形或不规则形菌丝膨大体,串生或交织成网状。7.2.2无性生殖阶段特征(参见附录C)在皮氏培养液中,孢囊梗直接来源于菌丝,不分枝,粗3.0μm~6μm。孢子囊椭圆形,罕卵形,有时中部缢缩,(34μm~64μm)×(17μm~36μm),平均46.4μm×27.8μm,长宽比值为1.4~2.2平均1.66,项部平展,无乳突,排孢孔宽10μm~17μm,不脱落,内部层出3次~6次。游动孢子囊在冷凉条件下释放游动孢子,游动孢子肾形,(10μm~13μm)×(8μm~10μm),鞭毛长21μm~34μm,休止孢子球形,直径8μm~13μm。厚垣孢子未见。7.2.3有性生殖阶段特征(参见附录C)有性繁殖为异宗配合。藏卵器球形,壁薄,褐色,21μm~31μm,柄棍棒状或圆锥状;雄器球形或圆筒形,围生,(10μm~15μm)×(7μm~18μm),具1个~2个细胞。卵孢子球形,直径17μm~27μm平均21.8μm,壁薄,平滑,不满器。7.3菌丝最高温度测定
从新鲜培养的菌落边缘挑取直径2mm左右的菌丝块,移至基础培养基平板上,菌丝块等距离接种于培养皿周缘,每培养皿(直径9cm)4块~6块,置于35℃培养,设三个重复,5d后测量菌落直径。隐地疫霉菌丝在35℃不能生长。
7.4致病性试验
接种15d内,非洲菊出现典型的萎為症状,番茄猝倒死亡,而黄瓜、西瓜不发病。必要时,在病健交界处但远离接种点的部位,切取数段发病植株的茎杆,直接放在选择性培养基上进行分离培养,观察分离到菌株的形态特征(参见7.2)。7.5隐地疫霉菌与其近似种的主要区别隐地疫霉菌与其近似种掘代疫霉菌的主要区别参见附录D。8结果评定
以隐地疫霉菌在非洲菊上产生的症状,分离物的培养特征、无性及有性阶段特征、致病性特征及菌丝生长最高温度等作为鉴定依据,进行综合判定。若以上特征与第7章鉴定特征吻合,则鉴定为隐地疫霉菌。
9菌株保存
隐地疫霉的菌株应移到试管斜面上,经登记后置于10℃~15℃黑暗条件下保存,并定期(每3个月)转管,防止因斜面干燥而造成病原菌死亡。菌株至少保存6个月,保存期满后,需经灭菌处理。3
SN/T1820—2006
A.1寄主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隐地疫霉菌的寄主与地理分布
隐地疫霉菌的寄主范围很广,寄主包括23科近百种植物,其中主要的经济作物有:非洲菊(GerberajamesoniiBolus),翠菊(Callistephus chinensisNess.),康乃磐(Dianthuscaryophyllus L.)紫罗兰(Matthiola incana R.Br.)郁金香(Tulipagesneriana Linn.)大岩桐(Sinningia speciosa Benth),香雪兰(Freesia refracta Klatt.),瓜叶菊(Cineraria cruenta Masson),矮牵牛(Petuniahybrida Vilm.)圣诞花(Euporbia pulcherrima Willd.),麒麟菊Liatris spicata Willd.)、菊苣(Cichorium intybusL.),番茄(LycopersicumesculentumMill.)向日葵(HelianthusannusL.),马铃薯(Solanumtuberosum Linn.),密瓜(Cucumis melo L.草莓(Fragaia ananassa Duch),樱桃(Cerasus pserdocerasusG.Don),莴苣(Lactuca sativa Linn.)、菠菜(Spinacia oleracea L.)、甜菜(Beta vulgaris Linn.)、皱叶欧芹(PetroselinumcrispumMill)小白菜(Brassica chinensisL.)、首(Medicago sativeL.)、红花(Carthamus tinctorius L)冷杉((Abiesfabri Craib.),山松(Pinus montezumae Lamb.)等。A.2地理分布
大洋州:澳大利亚、新西兰
美洲:墨西哥、智利、美国、加拿大。欧
洲:荷兰、希腊、丹麦、意大利、保加利亚、瑞士、奥地利、英国、捷克、德国、法国、爱尔兰、波兰、俄罗斯。
亚、洲:印度、埃及、韩国、日本、伊朗、中国(台湾、浙江、广东、云南)。非洲:埃及、津巴布韦
B.1基础培养基
B.1.1胡萝卜培养基(CA)
附录B
(资料性附录)
培养基及配制方法
SN/T1820—2006
将200g新鲜胡萝下切成小片,加去离子水500mL,用组织捣碎机捣碎约40s,用4层纱布过滤去渣,补足水至1000mL,加入琼脂粉15g~20g,121℃高压燕汽灭菌15min~20min。B.1.25%V:培养基
5mLV.汁加去离子水90mL,碳酸钙0.02g,琼脂粉2g,补足水至100mL。121℃高压蒸汽灭菌15min~20min。
B.1.3利马豆培养基(LBA)
干利马豆粉60g,琼脂粉20g,蒸馏水1000mL。利马豆粉60g加水1000mL,在60℃下水浴1h,双层纱布过滤去渣。上清液补足水至1000mL,加人琼脂粉20g,煮沸后持续沸腾数分钟。121℃高压蒸汽灭菌15min~20min。B.2皮氏(Petri)培养液
Ca(NOa)2
Mg(NO.)2
蒸馏水
1000mL
在121℃下高压蒸汽灭菌15min~20min。0.15g
SN/T1820-2006
13~15-
孢子囊;
游动孢子;
休止孢子;
孢囊层出:
藏卵器、雄器和卵孢子。
附录C
(资料性附录)
隐地疫霉的形态特征图
隐地疫霉的形态特征图(仿余永年,1998)图C.1
菌丝生长温度
孢子囊
藏卵器
卵孢子
附录D
(资料性附录)
隐地疫霉及近似种的主要区别
隐地疫霉
菌丝形态简单,较粗。平均直径大于6um。35℃停止生长。
椭圆形,罕卵形,有时中部缢缩,(34μm~64μm)x(17μm~36μm),平均46.4μm×27.8μm,长宽比值为1.4~2.2,平均1.66。项部平展,无乳突,排孢孔宽10μm~17μm,不脱落,内部层出3次~6次。
球形,壁薄,褐色,直径21μm~31μm,柄棍棒状或圆锥状。
球形,直径17μm~27μm,平均21.8μm,壁薄,平滑,不满器。
SN/T1820—2006
掘氏疫霉
菌丝粗细均匀,较细。平均直径小于6μm。大于35℃仍可生长。最高达36℃~37℃。卵圆形至长卵形,孢子囊较长,其基部渐狭,(24μm80μm)×(20μm~40pμm),平均51.7μmX29.1μm,长宽比值为1.2~2.2,平均1.76。排孢孔宽(9μm~10μm)~(14μm~18μm),无乳突,不脱落,内层出3次~6次,最多可达17次。
球形或亚球形,向基部渐狭,壁薄,浅褐色,直径19μm~46μm,平均30.4μm。
球形或近球形,单个,浅褐色,直径16μm~38μm,平均28.9μm,外壁平滑,厚2.0μm~3.8μm。满器或几乎满器。
SN/T1820-2006
中华人民共和国出人境检验检疫行业标准
隐地疫霉菌检疫鉴定方法
SN/T1820—2006
中国标准出版社出版
北京复兴门外三里河北街16号
邮政编码:100045
网址bzcbs.com
电话:6852394668517548bzxZ.net
中国标准出版社秦皇岛印刷厂印刷开本880×12301/16
2007年3月第一版
印张0.75
字数14千字
2007年3月第一次印刷
印数1—2000
书号:155066·2-17488
定价8.00元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