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商检行业标准(SN) > SN/T 2180-2014 毒物代谢动力学试验
SN/T 2180-2014

基本信息

标准号: SN/T 2180-2014

中文名称:毒物代谢动力学试验

标准类别:商检行业标准(SN)

标准状态:现行

出版语种:简体中文

下载格式:.zip .pdf

下载大小:9324558

相关标签: 毒物 代谢 动力学 试验

标准分类号

关联标准

出版信息

相关单位信息

标准简介

SN/T 2180-2014.Toxicokinetics test.
1范围
SN/T 2180规定了化学品毒物代谢动力学试验的术语和定义、实验动物、试验方法、样本收集与结果评价。
SN/T 2180适用于化学品的毒物代谢动力学试验。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任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14924.1实验动物 配合 饲料通用质量标准
GB 14925实验动物环境及设施
GB/T 21605化学 品急性吸人毒性试验方法(OECDTG403)
GB/T 27825化学品皮肤吸 收体内试验 方法(OECDTG 427)
3术语、定义和缩略语
附录A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定义和缩备语适用于本文件。
3.1生物利用度bioavailability
外源性化学品由染毒部位进入体循环的速度和程度,一般 指染毒剂量中进人到体循环中或可用于生理活性位点的那部分。通常,某物质的生物利用度指的是母体化合物但有时也涉及其代谢产物,不过,只考虑一种化学形式。需注意的是,生物利用度和吸收是不同概念。如经口 吸收(即出现在肠壁和门脉循环)和生物利用度(即存在于全身血液和组织)两者之间的区别要起因于肠壁代谢或外排运输回肠腔或肝脏中的系统前代谢所引起的化学降解”。在人类风险评估从高往低进行剂量推断,不同途径间推断)中,有毒成分(母体化合物或代谢产物)的生物利用度是个 关键的参数,可从外部的无可见有害作用水平(no observed adverse efet level, NOAEL)和应用基准剂量(benchmark dose ,BMD)求出内部值。评价经口染毒的肝脏影响时,可只评价经口吸收。但如果要评价所产生的所有影响,则生物利用度是一个更为可靠的参数,可进一步应用于风险评估,但吸收却不能。

标准图片预览






标准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入境检验检疫行业标准SN/T2180—2014
代替SN/T2180-2008
毒物代谢动力学试验
Toxicokineticstest
2014-04-09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甜含层专真伪
2014-11-01实施
1范围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术语、定义和缩略语
预试验
动物选择
年龄和品系
动物数量和性别
饲养条件
受试物
剂量选择
预试验
正式试验
受试物染毒
质量平衡
生物利用度
组织分布
时间进程试验
血浆/血液动力学
其他组织动力学
酶诱导/抑制.
4.8补充方法
体外信息的应用
使用毒性试验中的毒代动力学数据作为补充信息毒代动力学模型的应用
4.9其他暴露途径
经皮途径
吸人途径
5数据和报告
数据汇总
SN/T2180—2014
SN/T2180—2014
5.2报告格式
材料和方法
讨论和结论
附录A(资料性附录)
参考文献bzxZ.net
有关的术语、定义和缩略语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SN/T2180—2014
SN/T2180—2008《毒物代谢动力学》修改采用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化学品测试指南No.417《毒物动力学试验》(1984)。OECD于2010年对化学品测试指南No.417《毒物代谢动力学》(Toxicokinetics)(1984)进行了修订。本标准技术内容与OECD化学品测试指南417《毒物代谢动力学》(Toxicokinetics)(2010)基本一致,因此,也对SN/T2180一2008《毒物代谢动力学》进行了修订。本标准与SN/T2180—2008《毒物代谢动力学》相比,主要存在以下差异:增加了引言部分;
对实验动物的年龄有了明确要求:-明确提出应使用\C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受试物,但取消了测定方法灵敏度、准确度和精密度方面的明确要求;
对染毒剂量和染毒途径有了更加详细的说明并增加了补充的试验方法;一对测量指标进行了调整,取消了试验过程中的动力学模型,增加了吸收百分比和生物利用度等指标及相应的计算公式;
对结果的汇总与报告内容进行了细化。本标准由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提出并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宁波出人境检验检疫局。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陈小青、马中春、章胜乔、孙运、谭曜、陈丹超、虞维娜。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SN/T2180—2008。
SN/T2180—2014
毒物代谢动力学研究(toxicokineticstest,TK)可获得关于化学品吸收、分布、生物转化(如代谢)和排泄方面的足够信息,从而可将浓度或剂量与观察到的毒性进行关联,还有助于探讨毒性机制。通过评价实验动物暴露于受试物所产生的影响以及揭示该受试物是否具有循环性(母体物质/代谢物),TK研究还有助于探讨其他毒理学研究。从上述研究中获得的基本TK参数在评价组织和/或器官中受试物蓄积可能性以及暴露于该受试物后发生生物转化可能性方面可提供宝贵的信息。TK数据有助于评估动物毒性数据外推至人类危害和/或风险评估时的充分性和相关性。此外,TK研究还可为确定毒性研究的剂量水平(线性与非线性动力学)、染毒途径、生物利用度及与研究设计有关的一些问题提供有用的信息。TK数据的类型可用于基于生理学毒代动力学(physiologicallybasedtoxicokinetic.PBTK)模型的发展。代谢物/TK数据在提示潜在毒性、作用模型以及它们与剂量水平和暴露途径的关联方面有着重要作用。此外,代谢数据还可用于评价暴露于外源性化学品代谢物的毒理学意义。充分足够的TK数据可为进一步的定量构效关系的可接受性和适用性、交叉参照以及在物质安全性评价上的组间处理等方面提供有力支持。动力学数据也可用来衡量其他研究(比如体内/体外)毒理学上的相关性。
除非明确提及了另一种染毒途径(见7.1、7.2),本标准通常指受试物的经口染毒。主管部门对不同级别化学品(例如杀虫剂、杀菌剂、工业化学品等)的毒代动力学测量终点和参数有着不同的要求。与大多数测试指南(TestGuideline,TC)不同的是,本标准描述的TK测试包括多个测量和终点。今后,OECD将会颁布几个新的测试指南和/或指导性文件(GuidanceDocument,GD)对每一个测试终点进行逐个描述并力争详细。就本标准而言,其试验方法或评价方法是按照主管部门的特定需求和/或需要进行的。
出于管理目的,在评价某种化学品的TK行为上,可进行很多种研究。但出于某种特定管理需要或现状,并不是所有的研究都可用于化学品的评价。有时,得要在毒代动力学研究设计中灵活地考虑该化学品的特性。有时,为解决化学品相关危害和风险担忧,需要设计一系列特定的问题。在某些情况下,采集的TK数据也可作为其他毒理学研究评估的一部分。在其他一些情况下,出于监管需要和/或在化学品评估中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则有必要进行额外的和/或更广泛的TK研究。为提高研究质量并避免不必要的动物使用,在开展此项研究之前,应充分考虑化学品和相关代谢物及类似物的所有可获得的信息,包括从其他有关测试方法(体内试验、体外试验和/或计算机评估)获得的数据。化学品的理化特性,如辛醇-水分配系数(以logP。w表示)、pKa、水溶解性、蒸汽压力、分子质量等对研究计划的设计和结果解释有所帮助。上述参数可通过使用OECD测试指南中的方法而获得。本标准不适用于某些特殊情况的说明,如怀孕期或泌乳期动物及其子代,或评价食用动物后的潜在残留。但是,通过本标准试验方法所获得的数据可为上述研究的设计提供背景信息。本标准也不适用于测试纳米材料。OECD所做的纳米材料适用性预审的报告表明,本标准不适用于纳米材料。进行本试验时应考虑动物福利。OECD19号指导性文件”对人道处理动物有着指导意义。本标准中描述的所有体内和体外研究均推荐采用OECD19号指导性文件。1]参考文献[1]。
2】参考文献[2]。
1范围
毒物代谢动力学试验
SN/T2180—2014
本标准规定了化学品毒物代谢动力学试验的术语和定义、实验动物、试验方法、样本收集与结果评价。
本标准适用于化学品的毒物代谢动力学试验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GB14924.1实验动物配合饲料通用质量标准GB14925实验动物环境及设放
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适用于本文件。
GB/T21605化学品急性吸人毒性试验方法(OECDTG403GB/T27825
化学品皮肤吸
3术语、定义和缩略语
附录A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定
生物利用度bioavailability
外源性化学品由染毒部位进
生理活性位点的那部分。通常,某过,只考虑一种化学形式。需注意体内试验方法(OECDTG42
格语适用
体循理
门脉循环)和生物利用度(即存在于手本文件
的速度和程度
生物利
身血液和组织
回肠腔或肝脏中的系统前代谢所引起的化学降解
径间推断)中,有毒成分(母体化合物或代调量中进人到体循环中或可用于
婴毒制
是母体
收是不
者之间
的区别
生人类风
生物利用
但有时也涉及其代谢产物,不
如经口吸收(即出现在肠壁和
要起因于肠壁代谢或外排运输
从高往低进行剂量推断,不同途个关键的参数,可从外部的无可见有害作用水平(noobservedadverseeffectlevel.NOAEL)和应用基准剂量(benchmarkdose,BMD)求出内部值。评价经口染毒的肝脏影响时,可只评价经口吸收。但如果要评价所产生的所有影响,则生物利用度是一个更为可靠的参数,可进一步应用于风险评估,但吸收却不能。3.2
血浆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reaundertheplasmaconcentration-timecurve;AUC血浆中物质浓度随时间而变化的曲线下面积,反映在某个预先确定的时间里,被机体吸收的物质总量。在线性条件下,无论吸收速率如何,AUC(从零到无限的时间范围里)总与机体吸收的物质总量成正比。
质量平衡mass balance
受试物进人和离开系统的数量。与“物质平衡”同义。3参考文献[3]。
SN/T2180—2014
血液(血浆)稳态水平steady-stateblood(plasma)levels当开放系统处于非平衡状态时,所有在系统上采取行动的势力都会被其他反势力所制衡。通过这种方式,物质虽然流经系统,但此时,系统中所有部分的受试物浓度却保持恒定。3.5
毒代动力学(药代动力学)toxicokinetics(pharmacokinetics)研究毒物在体内吸收、分布、生物转化、排泄等过程随时间变化的动态规律的学科。3.6
线性/线性动力学linearity/linearkinetics动力学上的线性过程。此时,隔间中的转移率与现存物的数量或浓度成正比,即第一步。此后,清除和分布的体积及半衰期保持恒定。其达到的浓度与染毒(暴露)率成正比,这也更容易预测蓄积的可能性;可通过比较不同剂量染毒后或单次和重复暴露后的相关参数(如AUC)来评价线性和非线性。如果缺乏剂量依赖性,则提示参与化合物代谢的酶达到了饱和。与单次暴露比较时,如果多次暴露后AUC增加,则提示代谢抑制。如果AUC降低,则提示代谢诱导4。4方法
4.1预试验
由于预试验可为TK研究选择合适的试验参数(例如新陈代谢、物料衡算、分析程序、剂量-发现、二氧化碳呼出等),因此建议和鼓励使用预试验。其中一些参数的表征并不一定需要使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
4.2动物选择
4.2.1物种
4.2.1.1用于TK测试的动物物种(和品系)最好与其他毒理学研究一致。通常情况下应使用大鼠,因其已被广泛应用于毒理学研究。如果某些关键的毒理学研究表明在其他物种中存在明显毒性或者毒性/毒代动力学更加贴近人类,也可使用该动物物种,但需提供选择该物种及品系的理由4.2.1.2除非另有提及,本标准首选大鼠作为试验物种。如果使用了其他物种,则应对本标准的某些方面进行修改。
4.2.2年龄和品系
应使用年轻健康的成年动物,通常选择6周~12周时开始染毒。如果使用的不是年轻的成年动物,则应提供相应的理由。试验开始时,所有动物应年龄相近。动物个体间的体重变化不应超过试验组平均体重的士20%。使用与该化学品毒理学数据来源研究相一致的动物是较为理想的。4.2.3动物数量和性别
每个试验组应至少使用四只动物(单一性别)。选择该性别时应提供相应的理由。如毒理学研究表明毒性有明显的性别差异时,应设不同的性别组(即四只雄性、四只雌性)。4.2.4饲养条件
应按GB14924.1及GB14925的要求饲养动物。试验期间,应将动物进行单笼饲养。特殊情况下4】参考文献[4]。
SN/T2180—2014
也可进行群笼饲养。采用人工照明,12h明暗交替。房间温度应为22℃士3℃,相对湿度为30%~70%。采用传统的实验室饲料,饮水不限4.3受试物
4.3.1在质量平衡和代谢物识别上,应使用,4C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受试物。但如果可以证明以下情况,则无需使用放射标记:
一可使用未标记的受试物对质量平衡和代谢物识别进行充分评估;一用非放射性物质进行测试时分析方法的特异性和灵敏度等于或大于放射性标记物质。4.3.2此外,也可使用其他放射性和稳定同位素,尤其是如果该元素在化合物的毒性中占主导地位。应尽量将放射性标记物置于分子的中心位置,这样有利于代谢稳定(这是不可替换的,也不会像CO2那样代谢掉,并且也不会成为生物体单碳池的一部分)。可根据化合物的代谢命运来确定分子结构上多个位点或特定区域的标记
4.3.3应使用适当的方法对放射性标记和非放射性标记的受试物进行分析以确定其纯度和身份特征。对于某种特殊的受试物而言,具有放射活性受试物的放射性纯度应当是最可以测得的(理想情况下,应大于95%),并且应尽力识别含量在2%以上的杂质。应对纯度、身份类型和识别出的杂质的含量予以报告。个别主管项目中可能会提供另外的指南来帮助定义和规范由化合物组成的受试物,有时还会提供纯度测定方法。
4.4剂量选择
4.4.1预试验
预试验中通常使用单一经口染毒剂量。该剂量应无毒,但应足以保证在排泄物(有时也可以用血浆)中能检测到代谢物,也应足以保证达到4.1中所述的目的。4.4.2正式试验
4.4.2.1正式试验应至少选用两个剂量水平,因为取自至少两个剂量组的信息有助于设置其他毒理学研究中的剂量,并且在有确定毒性的试验中,还有助于评估剂量-反应关系。4.4.2.2如果使用的是两个剂量,则该两个剂量都应足以保证在排泄物(有时也可以用血浆)中能检测到代谢物。选择剂量时,应考虑可用的毒性数据信息。如果没有可用信息(例如,从急性经口毒性研究中记录的临床体征,或从反复给药毒性研究),则应考虑设置一个更高的剂量组,该剂量值应低于预估的LDso(经口和经皮途径)或LCso(吸人途径)或低于预估的急性毒性范围的下限。根据该高剂量组来选择低剂量组。
4.4.2.3如果只有一个剂量水平,理想情况下,该剂量应足以保证在排泄物(有时也可以用血浆)中能检测到代谢物,同时不会产生明显毒性。同时,还得就为何不设置第二个剂量加以解释4.4.2.4如果需要建立动力学过程中不同剂量所产生的影响,则两个剂量不一定够并且至少应有一个剂量足够高以确保覆盖整个过程。如果正式试验中两个剂量水平间的AUC不呈线性,则充分提示该两个剂量水平间的某个地方发生了一个或多个完整的动力学过程。4.4.2.5对于毒性很低的受试物,应采用1000mg/kg体重为最大剂量(经口和经皮途径,如果采用吸人途径染毒,则应按GB/T21605进行,通常剂量不会超过2mg/L)。出于管理需要,有必要考虑使用一个更高的剂量。应提供剂量选择的理由。4.4.2.6单一剂量的毒代动力学和组织分布数据可足够用于确定蓄积和/或持久的潜在性。但是,在某些情况下,则需要进行重复给药:a)更为完整地确定蓄积和/或持久的潜在性及其TK变化(如酶诱导和抑制);b)主管部门有特殊要求时。3
SN/T2180—2014
4.4.2.7在涉及重复给药的研究中,多次低剂量染毒通常是足够的。但有时,也有必要采用重复高剂量染毒。
4.5受试物染毒
4.5.1如果溶媒信息明确的话,应将受试物溶解或者悬浮于与其他经口染毒毒性研究相一致的溶媒中。同时应提供选择该溶媒的理由。试验设计时就应选择好溶媒和染毒体积。通常采用灌胃法进行经口染毒:但在某些情况下,通过胶粉胶囊或与饲料混合进行染毒可能更有优势(在这两种情况下,应给予理由)。应提供每只动物的实际染毒量。4.5.2经口灌胃染毒时,液体的一次最大染毒体积有赖于实验动物的大小、溶媒的类型以及给予受试物前是否已喂饲。应提供染毒前喂饲或禁食的理由。在考虑水质或非水质溶媒的前提下,灌胃体积应尽量低点。对于啮齿类动物,染毒体积通常不应超过10mL/kg体重。对于亲脂性更高的受试物,则应从4mL/kg体重开始。重复染毒时,如果不能进行日常禁食,则应考虑更低的染毒体积(如2mL/kg体重~4mL/kg体重)。如果可能,还应考虑使用与其他经口染毒研究相同的染毒体积。4.5.3有时,为建立生物利用度或相对的经口吸收值,需要进行受试物静脉染毒(IV)并测量血液和/或排泄物中的受试物。对于IV途径的研究,通常使用合适的溶媒进行单一剂量染毒通常相当于但不高于最低的经口染毒剂量(见“剂量选择”),且在合适的性别(有时也可使用两个性别,见4.2.3)中至少四只动物上选定给药位置并采用合适的体积(如1mL/kg体重)进行染毒。在进行IV给药时,有必要充分溶解或悬浮受试物。IV给药的溶媒不应对血管的完整性或血流造成干扰。如果采用灌输法且使用了灌输泵进行染毒,则应报告灌输率且应在动物间进行标准化。如果进行颈静脉或股动脉插管染毒,则应先将动物进行麻醉。应适当考虑插管的类型,因为插管可能会影响毒代动力学。染毒前,动物应已充分苏醒。
4.5.4考虑到理化性质和预期的人类使用或暴露,有时可能要对某些特定的化学品进行其他途径染毒,如经皮和吸人(见4.9)。
4.6测量
4.6.1质量平衡
通过测量染毒后尿、粪便、呼出气体中排泄物(具有放射活性)的比例以及残留在组织、残和笼具清洗液中的各部分的总和而评估质量平衡(见4.6.6.3)。通常认为,染毒受试物(放射性)的总回收率应>90%。
4.6.2吸收
4.6.2.1通过排除质量平衡中胃肠道(GI)和/或粪便中的受试物比例可对吸收进行初步估计。吸收比例的计算见4.6.2.2。排泄物的调查见4.6.6。如果质量平衡分析中未能获得准确的经口染毒的吸收程度(例如,超过20%的染毒剂量出现在粪便中),则有必要进行深入调查,包括:a)经口染毒受试物并测量胆汁中受试物的含量;b)采用经口和静脉两种途径进行染毒,并测定每种途径的尿、呼出气体以及户体残骸中的纯净受试物的含量总和。在这两项研究中,还可测量放射性以对受试物及其代谢物进行特定分析。
4.6.2.2胆汁排泄试验通常使用经口染毒途径。在该试验中,应对某一性别(必要时也可采用两个性别)的至少四只动物的胆管进行插管并采用单一剂量进行染毒。染毒后应尽可能长地监测胆汁中放射性/受试物的排泄以便评估通过该途径排泄的染毒物质的比例,这将可直接用于计算经口吸收的程度,见式(1):
吸收百分比=(胆汁十尿液十呼出气体十没有胃肠道内容的户体残骸中的总量)/给药总量×100%(1)
SN/T2180—2014
4.6.2.3肠细胞膜可对某些吸收后的受试物进行直接分泌排泄。此时,对大鼠进行胆管插管以测量经口染毒后粪便中的受试物比例则不能代表未吸收的受试物。建议通过比较经口和静脉途径(完好或胆管插管大鼠)染毒后的排泄情况来计算受试物吸收比例(见4.6.3.1)。此时也有必要对肠道分泌进行定量测定,并测量静脉途径染毒后胆管插管大鼠的排泄情况。4.6.3生物利用度
4.6.3.1可通过经口和静脉途径染毒组的血浆/血液动力学中受试物和/或其相关代谢物的特定化学分析来测量生物利用度,因此不需要放射性标记物。受试物或其相关代谢物的生物利用度(F)可通过式(2)进行计算:
F=(AUCexp/AUCw)X(Dosew/Doseexp)式中:
血浆浓度-时间曲线下的面积;
染毒途径(经口、经皮或吸人)。..
....(2)
4.6.3.2由于生物利用度可用于系统性影响的风险评估,因此,当将动物试验的系统浓度与工人暴露研究中类似的生物监测数据进行比较时,通常应优先考虑毒性成分的生物利用度,而不是吸收比例。如果剂量在非线性范围,则情况更为复杂,因此在线性范围内进行毒代动力学的剂量筛选显得非常重要。4.6.4组织分布
4.6.4.1受试物和/或其代谢产物的组织分布信息对于靶组织的识别、潜在毒性机制的理解以及获得受试物和代谢物蓄积与残留潜在性方面的信息是非常重要的。和尸体残中的残留一样,在排泄试验(通常为染毒后7天或更短时间,这取决于受试物的特定行为)结束时,组织中测量的总染毒剂量(放射性)的百分比应在最低水平。如果试验结束时组织中未检测到受试物(例如,因为生命周期短,在试验结束时该受试物已经被清除),应多加注意以防误解数据。此时,应在受试物达到血浆/血液的峰值浓度或尿液的峰值排泄率(见4.6.4.2》时(T)进行组织分布的调查。此外,有必要在其他时间点收集组织以便分析受试物和/或其代谢物的组织分布,从而评估其时间依赖性(如果可能),这有助于建立质量平衡和/或满足主管部门的要求。需要收集的组织包括肝脏、脂肪、胃肠道、肾脏、脾脏、全血,剩余的户体、靶器官组织和其他在受试物毒理学评价中具有潜在显著毒性的组织(例如,甲状腺、红细胞、生殖器官、皮肤、眼晴)。在同一时间点应考虑分析其他的组织以最大限度提高动物的利用率,并且以免在亚慢性或慢性毒性试验中出现靶器官毒性。另外,还应报告(放射性)残渣浓度和组织/血浆(血)的比率。4.6.4.2在其他时间点,如血浆/血峰值浓度时间或尿液峰值排泄时间(如Tmx),必要时或主管部门有要求时,可分别从血浆/血动力学或排泄试验中对组织分布进行评估。此信息有助于理解毒性以及受试物及其代谢物蓄积和残留的可能性。应提供样本选择的理由。用于分析的样本通常应与上面提及的一致。
4.6.4.3可采用器官解剖、均质化、燃烧和/或溶液化方法,然后对捕获的残留物进行液体闪烁计数(LSC),从而对组织分布试验中的放射性物质进行定量。在目前发展的各个阶段,某些特定技术如定量全身放射自显影术和受体显微放射自显影术,也已证明可用于确定器官和/或组织中受试物的分布5”。4.6.4.4对于经口染毒之外的其他途径,有时需要收集某些特定组织并加以分析,如吸人试验中的肺和经皮试验中的皮肤(见4.9)。
4.6.5代谢
应按4.6.6所述收集排泄物(和血浆,如果适当的话)以对未改变的受试物和代谢物进行识别和4.6.5.1
5】参考文献[5,6]。
SN/T21802014
定量。排泄物的蓄积可促进某个给定剂量组的代谢物识别。建议分析每个时间段的代谢物。如果样品缺乏和/或发生放射性干扰,则可跨几个时间点进行尿液和粪便的累积采集,但不允许跨性别或剂量组进行累积采集。应采用合适的定性和定量方法对染毒组动物的尿液、粪便、呼出的放射性物质加以分析。适当时,还应对胆汁进行分析4.6.5.2应尽力对染毒组中所有含量≥5%的代谢物进行识别并提供受试物的代谢图表。还应识别已在染毒组排泄物中进行过性状分析的含量≥5%的化合物。识别指的是组分结构的精确确定。通常,采用联合色谱法对两种不同系统的已知标准进行分析,采用阳性结构识别技术如质谱、核磁共振(NMR)等对代谢物进行分析。当使用联合色谱法时,采用两种不同溶剂系统中同一固定相的色谱技术不能认为是代谢物识别的两种验证方法,因为方法本身并不是独立的。联合色谱法识别应采用两种不同的、独立的分析方法,如反向和正常相薄层色谱法(TLC)、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如果色谱分离技术质量足够好,则无需进行额外的光谱学确认。另外,也可使用结构分析方法,如液相色谱-质谱(LC-MS),或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气相色谱-质谱(GC-MS)和核磁共振谱等进行精确识别。4.6.5.3如果无法识别含量≥5%的代谢物,则应在最终报告中给出理由/解释。有时也可识别染毒组中含量低于5%的代谢物以便更好地理解危害和/或风险评估时受试物的代谢途径。进行血浆或血液或其他组织中的分析时应尽可能提供结构性确认。4.6.6排泄
4.6.6.1通过测量尿液、粪便和呼出气体的放射性物质的比例可得知染毒组排泄的速率和程度。这些数据也有助于质量平衡的建立。应在合适的时间间隔测量尿液、粪便和呼出气体中所清除的受试物(放射性)的数量(见4.6.6.4~4.6.6.6)。应正确设计反复给药试验,收集排泄数据并达到4.4.2.7中的所述目标。还可用来与单一剂量试验进行比较。4.6.6.2如果预试验结果表明,呼出气体中并没有明显数量的受试物(放射性)(见4.6.6.6),则在正式试验中可不收集呼出气体。
4.6.6.3每只动物都应置于独立的代谢笼以便收集排泄物(尿液、粪便和呼出气体)。在每次收集结束时,应使用合适的溶剂清洗代谢笼(即所谓的“洗笼”)以确保最大限度地回收受试物(放射性物质)。应在7天后或染毒后剂量组至少90%的动物已恢复(无论哪个首先发生)时终止排泄物的收集。4.6.6.4测定尿液中受试物(放射性)的总量时,第一天收集时应至少在两个时间点进行,其中一个应在染毒后24h,此后每日进行收集直到试验终止。建议在第一天选择两个以上的采样点(如在染毒后6h、12h和24h)。有时预试验结果也会提示可能需要其他的收集时间点。应对收集时间表提供合理阐述。
4.6.6.5测定粪便中受试物(放射性)的总量时,应在染毒后24h开始进行收集,每日一次,直到试验终止。除非预试验结果显示需要在其他或额外的时间点进行收集。应对收集时间表提供合理阐述。4.6.6.6在某些试验中,如果24h的收集期限里呼出气体中受试物含量低于1%,则可能无法收集呼出的CO2和其他挥发性物质。
4.7时间进程试验
4.7.1血浆/血液动力学
4.7.1.1血浆/血液动力学试验的目的是估算受试物的基本TK参数[如cmaxTmax、半衰期(t1/2)、AUCJ。可采用单一剂量,但更多地是采用两个或更多的剂量。应根据试验性质和/或已出现的问题来设置剂量水平。动力学数据应能解决相关问题,如物质的生物利用度和/或阐明间隙时间上染毒的影响(例如,在剂量依赖型中阐明间隙是否饱和)。4.7.1.2在这些试验中,每个剂量组应至少使用某一性别的四只动物。应提供动物性别选择的理由。6
如果证据表明毒性存在性别差异时,应考虑使用两个性别(即四只雄性、四只雌性)。SN/T2180—2014
4.7.1.3给予受试物(放射性)后,应在合适的时间点使用合适的方法采集每只动物的血样。应限制每只动物血液样本的采集体积和数量以尽可能减少重复采样给动物健康/生理和/或分析方法敏感性所造成的影响。每只动物的样本应独立分析。在某些情况下(如代谢物特性描述),也有必要将来自多只动物的样本进行混合。应对集中混合的样本进行清楚标识并提供合理的解释。如果使用了放射性标记物,只要分析总放射性物质的比例即可。此时,应分析全血和血浆或血浆和红细胞中的总放射性物质比例以便计算血液/血浆比。有时,某些更为特别的试验可能需要测定母体化合物和/或代谢物的百分比,或者评估蛋白质的交联。
4.7.2其他组织动力学
4.7.2.1其目的是通过测定多种组织中受试物的水平来获得时间进程方面的信息从而解决诸如毒性作用模式,生物富集,生物残留等问题。生物组织和时间点数量的选择取决于需要解决的问题和化学物质的毒理学数据。在设计这些组织动力学研究时应考虑4.6.4中所述的收集方面的信息。这些研究可能涉及单一或重复给药。应提供方法选择的理由。4.7.2.2执行其他组织动力学研究的理由可能包括:a)血液中半衰期延长的证据,提示受试物可能在多种组织中蓄积;b)在某一特定组织中发现受试物存在稳态水平(例如在重复染毒研究中,如果受试物在血液中出现了明显的稳态水平,则提示在靶组织中可能也出现了稳态水平)。4.7.2.3对于这些时间进程研究,应在每个时间点、每个剂量组至少使用四只动物进行受试物经口染毒,并监测被选定组织的时间分布进程。一般只使用一个性别,除非毒性出现了性别差异。应根据需要解决的问题来分析放射性物质总量或母体物质和/或代谢产物。还应采用适当技术对组织分配进行评估。
4.7.3酶诱导/抑制
在以下一种或多种情况下,可能需要进行酶诱导/抑制和受试物生物转化研究:a)
现有证据表明受试物生物转化和毒性增强有关。可用的毒性数据显示给药和代谢间存在非线性关系。b)
代谢物识别研究结果表明,可能由某种酶通路诱导使受试物转变为潜在的毒性代谢物。c)
假设某种影响与酶诱导现象有关。d)
如果采用不同物种和不同条件,在体内和体外试验中均发现受试物的代谢特征出现了明显的e
毒理学变化,则需要对参与酶进行探讨(如I相酶中的单加氧系细胞色素P45同工酶,Ⅱ相酶中的磺基转移酶或尿苷二磷酸谷胱甘肽转移酶,或其他任何相关酶)。可用这些信息来衡量物种间推断的针对性。
4.7.3.2应对评估受试物在毒代动力学上相关改变的研究方案进行确认和证明。采样研究方案包括:未标记受试物的重复给药及在14天时进行单一放射性标记物质的剂量给药;或者采用放射性标记受试物进行重复给药并在1天、7天、14天时进行采样以测定代谢特征。采用放射性标记受试物进行重复给药试验也可提供生物富集方面的信息(见4.4.2.7)。4.8补充方法
注:除了本标准所描述的体内试验之外,还可进行一些补充试验,就某种特定物种来说,这可为化学品的吸收、分布、代谢或者排泄提供有用信息。4.8.1体外信息的应用
4.8.1.1如果采用了合适的试验系统,则体外试验也可解决一些受试物代谢方面的问题。从肝脏中新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