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N/T 3988-2014
基本信息
标准号:
SN/T 3988-2014
中文名称:刺激隐核虫检疫技术规范
标准类别:商检行业标准(SN)
标准状态:现行
出版语种:简体中文
下载格式:.zip .pdf
下载大小:4357468
相关标签:
刺激
隐核虫
检疫
技术规范
标准分类号
关联标准
出版信息
相关单位信息
标准简介
SN/T 3988-2014.Quarantine protocol for Cryptocaryon irritans.
1范围
SN/T 3988规定了鱼类刺激隐核虫的检疫技术规范。
SN/T 3988适用于鱼类刺激隐核虫病的检疫。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6682分析实验室用水规格和试验方法
SC/T 7103水生动物产地检疫采样技术规范
3概述
刺激隐核虫简介参见附录A.
4设备、材料和试剂
4.1水:GB/T 6682中二级水的要求。
4.2 经121℃、15 min高压灭菌的海水或3.5%氯化钠溶液,制备方法见B.1.
4.30.85%氯化钠溶液。
4.4 固定液:4%福尔马林、70%酒精。
4.5 Giemsa 染色液,制备方法见B.2。
4.6解剖盘。
4.7载玻片、盖玻片、培养皿。
4.8 手术剪、眼科手术镊、解剖针、吸管
5临床诊断
5.1发病症状
患病初期,病鱼在水中漫游不止,分布散乱,开口呼吸且频率加快,食欲衰退。患病后期,病鱼离群于水面缓慢游动,食欲废绝;皮肤和鳃上白点愈加明显,体表发炎溃疡,鳍条缺损、开叉,眼角膜混浊发白;病鱼体表.鳃因粘液大量分泌而形成白色混浊薄膜,体表、眼角膜、口腔周围和鰓等与外界接触处可肉眼观察到0.3 mm~0.5 mm大小的白点,特别是深色皮肤上更容易观察到(参见图C.1),病情严重时体表被一层混浊白膜包裹。
标准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入境检验检疫行业标准SN/T3988—2014
刺激隐核虫检疫技术规范
Quarantineprotocol forCryptocaryon irritans2014-11-19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2015-05-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入境检验检疫行业标准
刺激隐核虫检疫技术规范
SN/T3988—2014
中国标准出版社出版
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甲2号(100029)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北街16号(100045)总编室:(010)68533533
网址spc.net.cn
中国标准出版社秦皇岛印刷厂印刷开本880×12301/16印张0.75字数18千字2016年2月第一版2016年2月第一次印刷印数1-1100
书号:155066·2-29319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提出并归口。SN/T3988—2014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福建出人境检验检疫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厦门出人境检验检疫局、福建农林大学。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武军、张志灯、张体银、郑腾、陈红燕、白泉阳、郭书林、于师宇、陈学群、江一帆。
1范围免费标准下载网bzxz
刺激隐核虫检疫技术规范
本标准规定了鱼类刺激隐核虫的检疫技术规范。本标准适用于鱼类刺激隐核虫病的检疫。2规范性引用文件
SN/T3988—2014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6682分析实验室用水规格和试验方法水生动物产地检疫采样技术规范SC/T7103
3概述
刺激隐核虫简介参见附录A
4设备、材料和试剂
水:GB/T6682中二级水的要求
经121℃、15min高压灭菌的海水或3.5%氟化钠落液,制备方法见B.1。4.2
0.85%氯化钠溶液。
固定液:4%福尔马林.70%酒精
Giemsa染色液,制备方法见B2
解剖盘。
载玻片、盖玻片、培养血。
手术剪、眼科手术镊、解剖针、吸管体视显微镜。
显微镜。
普通冰箱。
临床诊断
发病症状
患病初期,病鱼在水中漫游不止,分布散乱,开口呼吸且频率加快·食欲衰退。患病后期,病鱼离群于水面缓慢游动,食欲废绝皮肤和鳃上白点愈加明显,体表发炎溃疡,鳍条缺损,开叉·眼角膜混冲发白:病鱼体表、鳃因粘液大量分泌而形成白色混浊薄膜,体表、眼角膜、口腔周围和鳃等与外界接触处可肉眼观察到0.3mm0.5mm大小的白点,特别是深色皮肤上更容易观察到(参见图C.1),病情严重时体表被一层混浊白膜包裹。
SN/T3988—2014
5.2病理变化
刺激隐核虫幼虫侵人鱼上皮,随着滋养体的生长发育,上皮层表面逐渐出现肉眼可见的白点,病鱼体表一个位点通常只生长一个虫体,严重感染时可见2一4个虫体共同感染一个位点。严重感染部位可出现上皮渐进性坏死、外层脱落;鳃丝组织显著增生;眼角膜增生,眼球混浊。5.3流行病学
刺激隐核虫为世界性分布,由其引起的刺激隐核虫病流行地区很广,海水养殖鱼类中儿乎都可发生。从晚春到初秋,水温在20℃~30℃时本病最容易流行。刺激隐核虫在宿主组织内体积增大但不分裂,在宿主体内停留生长3d~4d后便离开宿主,在水底形成包囊。经4d至2周,每个包囊可释放100~300个感染期幼虫,潜人鱼的体表。因此,多数病例在低水平感染后数日内病情加重。5.4初步诊断
海水鱼存在皮肤和鳃上出现白点,在水面漫游等上述症状的,可初步诊断为刺激隐核虫病。6样品采集
按照SC/T7103的规定进行采样。在水温为20℃~25℃时,海水养殖区网箱中随机抽取样品进行表观健康检查,发现有疑似症状的,采样送实验室检测,优先采集尾鳍或胸鳍出现白点的病鱼,每份样品采集10~20尾。对于外表健康无临床症状的鱼体,适当扩大采样数量。采样后,将样品放人完整、结实的包装容器内,保持样品处于活体状态尽快送达实验室。样品送达实验室后,参照D.1介绍的方法采集虫体。必要时,对采集的虫体参照D.2介绍的方法进行固定后保存。7实验室镜检
7.1虫体直接镜检
将第6章中采集的虫体或取病鱼全鳃条(选取每边鳃的第一片鳃片接近两端的位置各剪取一小块鳃丝),用高压灭菌海水或3.5%氯化钠溶液制作水封片,在10×4的低倍镜下观察。刺激隐核虫为呈圆形或卵圆形、体色不透明、全身具有纤毛、做缓慢旋转运动的虫体(参见图C.2)。7.2虫体染色镜检
刮取体表粘液和取鳃组织样品手装有生理盐水的培养血中静置,可发现白色虫体游人水中,用吸管吸取虫体,涂于载玻片上,滴甲醇23滴于虫体上,使其固定,在空气中干燥后,用Giema染色液染色5min~10min,23倍水浸洗2min,晾干后,于显微镜下观察刺激隐核虫核的形态。如核成串并且呈念珠状(参见图C.3),可确定为刺激隐核虫。8结果判定
临床诊断结果符合第5章的规定,经实验室镜检,病原确定为刺激隐核虫,可确诊为刺激隐核虫病。2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刺激隐核虫简介
SN/T3988—2014
刺激隐核虫(Cryptocaryonirritans)隶属于纤毛动物门、寡膜纲、膜口亚纲、膜口目、凹口科、隐核虫属,曾用名:海水小瓜虫(Ichthyophthiriusmarinus)。刺激隐核虫成虫呈球形或卵形,在不同发育期虫体大小有较大差别。从幼虫发育为成虫阶段,以寄生滋养体状态存在于鱼体皮肤和鳃皮层。成熟的虫体呈球形或卵圆形,直径约300μm~500um,显微镜下常呈乳白色,全身被有纤毛,表面有脊状突起,前端有一胞口,体内有4~8个卵圆形团块连接成“U”形排列的念珠状大核。虫体会随运动改变其形状。成熟虫体从宿主体表脱落后,纤毛退化,表面的脊状突起变平,形成厚壁胞囊,大小为(94.5μm×170μm)~(252μm×441μm)。幼虫呈卵圆形或纺锤形,前端稍尖,大小为(20μm×30μm)~(50μm×70μm),其形态大小随地域、宿主种类和温度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刺激隐核虫直接发育,不需要中间宿主。其整个发育经过营养期、休眠期、分裂期和感染期4个阶段(见图A.1)。自由游泳于水中的幼虫钻入鱼体皮肤和鳃组织成为寄生滋养体,在鱼体皮肤和鳃皮层中生长发育,待成熟后从鱼体脱落到水中自由游动一短暂时期,然后附着在固着物上,形成包囊,进人休眠期。在环境(如水温)适合时,胞囊内的原生质细胞进行无性分裂增殖(分裂期),形成大量幼体。幼体成熟后逸出胞囊进人水中,即为具有感染能力的幼虫。幼虫遇到鱼体后又开始新的侵袭过程。刺激隐核虫为世界性分布,由其引起的刺激隐核虫病流行地区很广,为一种常见急性多发病。刺激隐核虫主要侵袭水族馆与海水网箱养殖鱼类,在海水养殖鱼类中几乎都可发生。它对宿主无选择性,对大黄鱼,真鲷等数种重要经济鱼类均可造成危害,且对苗种造成的危害大于养成鱼,20日龄以上的鱼苗最易感染。刺激隐核虫病传染速度快、死亡率高。在养殖密度大、水质环境差、鱼体受伤的情况下极易感染。10℃~30℃水温均可发生,最适发病水温22℃~30℃,以夏、秋两季为主。对其采取的防治措施是控制放养密度,发病后及时治疗并严格隔离。刺激隐核虫虫体寄生于鱼体表、鳃丝组织、眼角膜和口腔等。可在患鱼体表形成针头大小的白点,尤其以头部与鳍条最为明显。病鱼体表分泌大量粘液,严重时形成一层混浊的白膜。体表皮肤有众多的点状充血,甚至发生炎症。鳃丝组织显著增生,并发溃烂、眼。食欲不振、活动失常,呼吸急促,最终因息死亡。
刺激隐核虫的检疫和确诊应以临床诊断结合镜检体表和鳃丝中的虫体存在和寄生虫体数量为依据。显微镜下对虫体进行鉴定时,应注意与多子小瓜虫相区别。显微镜下,刺激隐核虫常呈黑色,细胞质较浓密,内有许多颗粒,透明度低,大核形态不清晰,虫体的表膜较厚而硬,身体略小于小瓜虫。经染色后,刺激隐核虫大核呈圆形,4~8个,一般4个,相连呈念珠状,作“U”形排列。而小瓜虫的核呈马蹄形,无需染色,显微镜下其核结构即清晰可见。在对刺激隐核虫进行临床症状,显微镜检查基础上,需要时,也可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作辅助诊断。SN/T3988—2014
说明:
一宿主鱼:
成虫:
包囊初期,细胞质内出现许多液泡,大核膨大,小核明显大核盘曲,小核多个,包囊壁分3层,中层波状:分裂成大小两个细胞:
小细胞继续分裂;
分裂成许多纤毛幼虫:
自包囊出来的纤毛幼虫感染鱼体。刺激隐核虫生活史
3.5%氢化钠溶液
附录B
(规范性附录)
各种溶液的配制方法
SN/T3988—2014
称取氯化钠3.5g溶解于蒸馏水中,定容至100mL。121℃灭菌15min,冷却后常温保存备用。Giemsa染色液
Giemsa 干粉
中性甘油(分析纯)
甲醇(分析纯)
先将Giemsa干粉置于研钵中,加人少量中性甘油
料为止,然后倒人60mL棕色小口试剂瓶中用甲醇计磨,边磨边加,仔细研磨至无颗粒状Giemsa染次洗涤研钵中的甘油染液,将洗液并人瓶中,盖紧瓶塞,充分摇匀,常温放置3d~5后,即为原液,手室温此存备用。染色时,将原液用水稀
释成2%溶液,即为染液。
SN/T3988—2014
附录C
(资料性附录)
刺激隐核虫图片
图C.1成鱼感染刺激隐核虫病
图C.2寄生在鳃丝上的刺激隐核虫图C.3刺激隐核虫的形态(Nigrelli等)SN/T3988—2014
SN/T3988—2014
附录D
(资料性附录)
刺激隐核虫的采集和固定
D.1鳃、皮肤、鳍中刺激隐核虫的采集D.1.1成虫采集
刮取体表或鳃组织上附着的白点,置于装有生理盐水的培养血中静置,用吸管吸取肉眼可见的游动白点,于培养皿中用生理盐水吹洗几遍后,在体视显微镜下可观察到成虫。D.1.2包囊和幼虫的采集
将D.1.1中采集的成虫,在常温下于生理盐水中放置48h后,可形成包囊,并从包囊中孵化出幼虫。
刺激隐核虫的固定
用70%酒精或4%福尔马林浸泡虫体,固定过夜,可用于保存虫体或作切片用。另外也可用70%酒精或4%福尔马林浸泡固定病变组织,用于标本制作或作切片用。书号:155066·2-29319
SN/T3988-2014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