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商检行业标准(SN) > SN/T 3362-2012 汽油中烃类、含氧化合物及苯含量的试验方法多维气相色谱法
SN/T 3362-2012

基本信息

标准号: SN/T 3362-2012

中文名称:汽油中烃类、含氧化合物及苯含量的试验方法多维气相色谱法

标准类别:商检行业标准(SN)

标准状态:现行

出版语种:简体中文

下载格式:.zip .pdf

下载大小:5270304

相关标签: 汽油 烃类 含氧 化合物 含量 试验 方法 多维 色谱法

标准分类号

关联标准

出版信息

相关单位信息

标准简介

SN/T 3362-2012.Method for hydrocarbon types,oxygenated compounds and benzene in gasoline-Multidimensional gas chromatography.
1范围
1.1SN/T 3362规定了运用多维色谱法测定汽油中的饱和烃、烯烃、芳烃和含氧化合物的含量,各烃类的含量可以按碳原子个数或总量报告。
1.2 本标准适用于总芳烃含量不大于50%(体积分数),总烯烃含量不大于30%(体积分数)和含氧化合物含量不大于15%(体积分数)的汽油的测定。
1.3本标准不适用于测定除苯以外的单个烃类组分。
1.4 在ASTM D4815标准中所列举的含氧化合物不会干扰本方法对烃类组分的测定。在该系列样品内,本标准已对下列含氧化合物进行了测定:甲基叔丁基醚(MTBE),乙醇,乙基叔丁基醚(ETBE)和叔戊基甲醚(TAME)。其他含氧化合物可以用ASTMD4815或ASTMD5599标准进行定量测定。
1.5本标准不适用于含有85%的甲醇和乙醇的M85和E85燃料。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ASTM D4307液态混合 标样的制备规程:
ASTM D4815汽油 中MTBE, ETBE,TAME,二异丙基醚,叔戊醇和C1~C4醇类的标准试验方法气相色谱法
ASTM D5599汽油中含 氧化合物的标准试验方法气相色 谱和氧化火焰离子化检测器法
3定义和术语
下列定义和术语适用于本文件。
3. 1含氧化合物oxygenate
含氧有机化合物,可以作为燃料或燃料添加剂,例如,不同的醇类和醚类。
3.2加氢hydrogenation
催化反应中烯烃分子加氢的过程。
注:在温度为180℃有氢存在的条件下,当样品中的烯烃与铂接触的时候,发生加氢反应。烯烃就变成了具有相同碳数和结构的饱和烃。单烯烃和二烯烃就变成烷烃,环烯烃和环二烯烃就变成了环烷烃。

标准图片预览






标准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入境检验检疫行业标准SN/T3362-2012
汽油中烃类、含氧化合物及苯含量的试验方法多维气相色谱法
Method for hydrocarbon types, oxygenated compounds and benzene in gasoline-Multidimensional gas chromatography2012-12-12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2013-07-01实施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所给出的规则起草。SN/T3362—2012
本标准技术内容采用ASTMD6839-02(2007)《火花引燃式发动机燃料的烃类组成、含氧化合物和苯的标准试验方法气相色谱法》。本标准对ASTMD6839-02(2007)作了如下编辑性修改:为使现有的标准系列一致,将标准名称改为《汽油中烃类,含氧化合物及苯含量的试验方法多维气相色谱法》:
删除了在原有标准名称下面对标准号和出版年号的说明;删除了原有标准名称后上标的1”对标准隶属的说明:一删除了原有标准中“2.1中对引用的标准D4307、D4815和D5599”的出处说明的上标“2”和\3”
一删除了原有标准中4.1条中对此套气相色谱系统的说明“4”;删除了原有标准中7.7.2条中对PFA和Vesple两个商标的说明5”;一删除了原有标准中关键词及最后三段ASTM国际对标准的所有权、使用风险、修订的说明。本标准由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提出并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南出人境检验检疫局,中华人民共和国辽宁出人境检验检疫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宁波出人境检验检疫局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佰华、王军华、吴建国、王群威、张怡、赵亚娟、黄宏星。I
1范围
汽油中烃类、含氧化合物及苯含量的试验方法
多维气相色谱法
SN/T3362--2012
1.1本标准规定了运用多维色谱法测定汽油中的饱和烃、烯烃、芳烃和含氧化合物的含量,各烃类的含量可以按碳原子个数或总量报告。注:C。和C。芳烃峰可能会有重叠,但其总量是准确的。异丙苯可以从C。芳烃中分离出来,并计人到其他C芳烃中。
1.2本标准适用于总芳烃含量不大于50%(体积分数),总烯烃含量不大于30%(体积分数)和含氧化合物含量不大于15%(体积分数)的汽油的测定。1.3本标准不适用于测定除苯以外的单个烃类组分。1.4在ASTMD4815标准中所列举的含氧化合物不会干扰本方法对烃类组分的测定。在该系列样品内,本标准已对下列含氧化合物进行了测定:甲基叔丁基醚(MTBE),乙醇,乙基叔丁基醚(ETBE)和叔戊基甲醚(TAME)。其他含氧化合物可以用ASTMD4815或ASTMD5599标准进行定量测定。1.5本标准不适用于含有85%的甲醇和乙醇的M85和E85燃料。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ASTMD4307液态混合标样的制备规程ASTMD4815汽油中MTBE,ETBE,TAME,二异丙基醚,叔戊醇和C,~C.醇类的标准试验方法气相色谱法
ASTMD5599汽油中含氧化合物的标准试验方法气相色谱和氧化火焰离子化检测器法3定义和术语
下列定义和术语适用于本文件。3.1
含氧化合物oxygenate
含氧有机化合物,可以作为燃料或燃料添加剂,例如,不同的醇类和醚类。3.2
加氢hydrogenation
催化反应中烯烃分子加氢的过程。注:在温度为180℃、有氢存在的条件下,当样品中的烯烃与铂接触的时候,发生加氢反应。烯烃就变成了具有相同碳数和结构的饱和烃。单烯烃和二烯烃就变成烷烃,环烯烃和环二烯烃就变成了环烷烃。3.3
吸附阱trap
一种装置,用于选择性的保留测试样品中的某些组分(单个或同系列烃类或含氧化合物),可通过改变吸附阱温度来释放被保留化合物的装置。1
SN/T3.362—2012
4方法概述
4.1将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样品注入到由切换阀、色谱柱和烯烃催化加氢装置组成的并由计算机控制的能在不同温度下完成所有操作的气相色谱系统中。阀的动作是基于样品在色谱柱和吸附阱中的保留时间预先设定的。分析时,色谱柱将样品分离成不同种类的烃类组分后,进人火焰离子化检测器检测。4.2每种检测到的化合物或烃类组分的含量通过响应因子乘以峰面积,再进行归一化计算得到。若样品中含有甲醇或不能用本方法测定的其他含氧化合物,烃类组分的结果应先进行归一化计算后再用100%减去用ASTMD4815或ASTMD5599等其他方法测得的含氧化合物含量。4.3被测得的化合物或烃类组分的体积浓度是质量浓度经密度因子校正、并归-化到100%后得到。5干扰
5.1有些含硫化合物会不可逆的吸附在烯烃吸附阱内,降低其对烯烃的吸附能力。含硫化合物也同样会吸附在乙醇和醚-醇-芳烃(EAA)吸附阱内。然而,经过对多种火花引燃发动机燃料的分析,含硫化合物并不会对这些吸附阱的性能造成严重影响。5.2用于区分火花引燃发动机燃料的级别和类型的商业染料-不会干扰本测试方法。5.3用于火花引燃发动机燃料的商业除垢添加剂,不会干扰本测试方法。5.4落解在火花引燃发动机燃料中的水,不会干扰本测试方法。6试剂和材料
6.1压缩空气:总烃含量和水分量均小手10mg/kg。替告:处于高压下的助燃压缩气体。6.2氢气:纯度为99.999%,水分含量小于0.mg/kg替告:处于高压下的压缩气体。6.3氢气:纯度为99.999%,水分含量小于9/1mg/kg,警告:处于高压下的极易燃气体。6.4色谱柱:吸附阱和催化加氢装置(系统组件)。系统中各组件的位置可参见附录A典型的仪器配置所述。每个系统组件都需要独立的温度控制,如7.6(或参见附录B)所述。以下列出了具有指导性的系统组件所要包含的内容,包括系统组件在使用时的温度和时间。如果使用能够达到同样分离要求且不受限制的其他系统也可采用。注:附录A图中显示的附加分子筛5A吸附阱和旋转阀V4并不为本方法所要求的。它们包含在附录A图中是因为它们能做诸如异构烷烃、异构烯烃等更精细的分析,但本方法没有统计与之相关的数据。本试验方法需要的四根色谱柱,三个吸附阱和一个催化加氢装置应符合下列要求:a)醇吸附阱:在140℃到160℃的温度范围内,该吸附阱应在进样后最初的2min内解吸苯、甲苯、所有烷烃、烯烃、环烷烃和醚类,并保留C以上芳烃、所有醇类和其他样品组分。在280℃温度下,当吸附阱反吹时,所有被保留的组分在2min内都应解吸出来。b)极性柱:在130℃的温度下,进样后最初的5min内,该色谱柱对所有芳烃组分的保留时间要大于沸点低于185℃的所有非芳烃的流出时间。化合物进人该色谱柱后10min内,苯、甲苯和所有沸点低于215℃的非芳烃应流出。当该色谱柱反吹时,能够在10min内将所有被保留的芳烃组分流出。
c)非极性色谱柱:在130℃的温度下,该色谱柱将按碳原子数分离和流出沸点低于200℃的芳2
烃。更高沸点的烷烃、环烷烃和芳烃通过反吹的方式流出。SN/T3362-2012
烯烃吸附阱:在90℃~150℃温度范围内,该吸附阱能保留样品内所有的烯烃至少达d)
6.5min,并且能在进样后6.5min内让C,以下的非烯烃组分流出,C,和C,以上的非烯烃在这段时间内将被保留。在140℃~150℃范围内,C及以上烯烃会保留在吸附阱内,所有非烯烃组分会在3min内流出,低于C。的烯烃在此时间内可以不流出。在280℃时,该吸附将定量解吸所有保留的烯烃。
e)13X分子筛柱:当温度以10℃/min的速率从90℃升至430℃的时候,色谱柱将按碳原子个数多少分离烷烃和环烷烃。
Porapak柱:在130℃~140℃温度范围内,可以分离出单个的氧化物、苯和甲苯。醚-醇-芳烃(EAA)吸附讲:在-105℃α130℃C的范围内~吸附阱将在进样后的最初6min内,保g)
留样品中所有的醚类,并且释放出所有沸点低于175℃的非芳类物质。在280℃时,醚-醇芳烃(EAA)吸附阱将解吸所有保留组分。h)加氢催化剂,铂。温度在18b-e时,通1-mb/min士2mL/nlin的辅助氢气,催化剂能将所有烯烃定量转化成同结构的烷烃组分,且不发生裂解。6.5测试混合物,由一定数量纯烃类混合组成的是用于验证仪器所有的组件、温度和切阀时间是否满足测试精度要求,并有助于对色谱柱和吸附阱老化进行调整的混合物。本混合物可以购买也可以根据ASTMD4307方法进行配制。所有用手该混合物配制的组分纯度应在99%以上,混合物组分的实际浓度范围没有严格要求,但应精确已知6.6验证测试系统混合物,用于监控和对系统的所有操作进行调整,混合物的组成成分及其近似浓度参见附录C。
6.7质量控制样品,用于日常色谱操作系统的监控及验证所出具的结果报告是否处于方法的精度范围内。根据待测试样的组成和浓度范围,可能需要多个质量控制样品。任何与待测试样的组成相类似的样品都可以作为质量控制(QC)样品,质量控制样品应在一定的使用期限内有充足的供应,并在现有储存条件下均一、稳定。质量控制样品和常规分析中烯烃含量最高的样品应具有相似组成和烃类分布。质量控制样品应包含常规分析样品中的含氧化合物组分不同的含氧化合物组分分析应用不同质控样。如果要分析包含TAME或乙醇的样品,最好采用不向的质控样.因为这些组分的最佳分离条件需要不同的醇吸附阱温度。
7仪器
7.1系统包括由计算机控制的气相色谱仪,自动进样器和特殊改造后的硬件。这些改造后的硬件包括色谱柱、吸附阱、催化加氢装置在第6章中已描述。典型的仪器配置参见附录A。注:如果有其他的结构、组件,或者条件能达到将组分分离的要求,并能达到等同或优于精密度表中的精密度要求的系统,也可以采用。
7.2气相色谱仪:能够在特定的操作温度下进行程序控温,配备能快速加热气化的填充柱进样口,火焰离子化检测器,必要的流量控制器和能够用计算机控制。7.3进样系统:自动液体进样器,能够注射0.1μL体积的液态样品。所有的样品都应进人气相色谱系统,避免使用分流进样和隔垫吹扫。自动进样器为可选件,但推荐使用。7.4气体流量和压力控制器:具有足够精度,确保系统的载气(氨气),加氢反应器用气(氢气),火焰离子化检测器用气(氢气和空气)的流量和压力具有可再现性。同时能够控制冷却特定系统组件和自动切换阀的空气流量。
7.5电子数据采集系统:应符合下列配置参数要求:a)每次能够对150个峰进行分析;3
SN/T3362—2012
能结合响应因子进行面积归一化计算;b)
能够对在特定的保留时间内流出的单个的或同系物的峰进行面积加和;能够消除噪音和尖峰;
e)具备采集快速峰(<0.5s)的能力(采集速率>20Hz,使每个峰至少有10个点);f)具备对窄峰和宽峰的峰宽检测功能;g)有垂线和切线去除功能。
注:提供的标准软件一般能满足要求。7.6系统组件的温度控制器,具备对色谱柱和吸附阱、加氢催化装置、柱切换阀和样品管线进行独立的温度控制。系统中与样品接触的所有部件均需加热到一定温度,防止样品冷凝。该系统的组件和操作温度参见附录B,有些组件需要等温操作,有些则需要快速升温或冷却,而另外一些组件则需要有可再现的温度控制程序。表中所示温度是推荐值,但为了适应特定系统的需要,温度控制系统应能够将温度控制在指定温度的土20℃范围内。控制温度参见附录B表中的要求。注:为了达到第13章所要求的精密度,参照采用附录B和第6章所列出的系统组件和温度。当然也可采用其他能满足分离要求的色谱柱和吸收耕,但可能需要设定不同的温度。7.7阀,色谱柱和吸附阱的切换:推荐使用自动旋转阀。气相色谱仪上使用的阀应符合下述要求:阀应能够在防止样品冷凝的操作温度下连续运转;a)
阀要用在分析条件下不与样品发生反应的材料制成。如不锈钢等都能满足要求;b)
阀具有较小的内部体积,在分析时对载气产生很小的阻尼。7.8空气阀:用于控制色谱柱和吸附阱冷却的压缩空气,推荐使用自动阀。注:样品和气体的新阀、管线、催化剂、色谱柱、吸收和其他材料在使用前需根据制造商的建议进行老化。7.9气体净化器:去除氨气中水分和氧气,氢气中水分和烃类化合物,空气中水分和烃类化合物。8仪器的准备
8.1参照附录A图中要求安装分析测试系统(有独立控温组件的气相色谱仪)或与之等同的系统。如果使用商品化系统,根据制造商的说明安装和调试整个系统。8.2氢气、氢气或空气中的杂质对色谱柱和吸附阱的性能有不良影响。因此,尽可能的在靠近测试系统的管线上安装有效的气体净化器和使用优质的气体这是非常重要的。氨气和氢气需使用金属管线。检查系统内、外部的所有气路,确保无泄漏,8.3商品化的仪器气体流量通常在出厂前已经设定好,一般仅需微调。其他系统需优化其流量以获得所需的分离程度。对于经过细致研究的商业化的仪器其推荐流量值参见附录D。但不同系统的流量值可能略有不同。如果需要,设置用于冷却柱子/吸附阱和驱动空气阀的空气流量。8.4调整系统:当气路断开或气体流量已关闭,仪器重新启动需象初次开启仪器一样,在室温下,向系统内通人载气至少30min来调整好系统。系统稳定后,按第10章所述步骤用验证测试系统混合物测试系统,并废弃测试结果。
9标准化
9.1组分从色谱柱和吸附阱流出取决于操作温度,切换阀也需在精确的时间里进行切换,使组分按不同类型分离。例如要在色谱柱和吸附阱中保留特定的组分而让其他组分流出,因此,色谱柱或吸附阱的分离温度和阀切换的时间设定对于系统的正确运行非常关键。因此,为了检测系统正确性,新系统启动时需要对这些参数进行验证(见10.1)。谱柱和吸附阱性能会因老化而引起改变,因此系统需要经常地进行必要的评价和调整。分析者可以通过分析几种试验混合物后,根据色谱图和实验报告对系统进行4
必要的调整。
SN/T3362—2012
9.2按第10章试验步骤,分析系统验证混合物。检查获得的色谱图中所有得到的混合物的单个组分能否与混合标样色谱图(参见图E.1、图E.2、图E.3)都匹配,且各组分的总量结果应在已知总量(参见附录C)的士0.5%(质量分数)范围内。不同碳原子个数的组分测试结果应在已知组分(参见附录C)的0.2%(质量分数)范围内。如果达到上述技术要求,继续进行质量控制样品的分析(见9.3)。如果没有达到技术要求,根据制造商的指导调节特定色谱柱和吸附阱的温度,或阀切换时间,重新分析验证测试系统混合物,直至满足要求。
9.3分析质量控制样品;见6.7。验证烯烃和饱和烃能否正确分离以及与以前测试的所得结果进行致性比较,应符合下列要求:
a)在Cs到Cs饱和烃的区域内基线上升或在C.和Cs饱和烃之间有其他的峰出现,表明烯烃已经进人饱和烃部分。出现这种情况,可以通过优化烯烃吸附阱温度解决。如不行,则更换新的烯烃吸附阱;
b)如果C.到C。的烯烃和C,到Co饱和烃的色谱峰出现在C,的区域内,可以通过优化烯烃吸附阱温度解决。如不行,则更换新的烯烃吸附阱;c)在1.2中显示了烯烃的检测上限。这些限制与烯烃吸附阱本身条件有关,老化的烯烃吸附阱可能没有那么大的负载能力。烯烃吸附阱的负载能力可通过质量控制样品(见6.6)来验证:d)用质量控制样品对含氧化合物的定性和定量分析进行核查。如果没有达到规格技术要求,可通过优化醇吸附阱和醚醇芳烃吸附温度。如不行,则更换色谱柱。9.4只要质控样品的分析结果没有达到预期的结果(见9.3)。重新分析验证测试系统混合样,并进行必要的调整(见9.2)。
10试验步骤
10.1设定必要的系统条件:包括组件的初始化温度、色谱柱和吸附阱温度切换的时间、切换阀的初始位置以及阀切换的时间。
注:商品化的仪器可通过软件预设所有的仪器参数并通过软件进入。其他的仪器要达到所需组分的分离度和精密度,则需要通过试验和参数优化来获得。10.2在测试条件下,当所有部件的温度稳定后,注人0.1μL具有代表性的液态样品(或测试混合样),开始分析后应符合下列要求:
a)在分析开始的同时,数据采集开始,并开启控制各种控制温度变化的程序和阀切换的定时功能。
b)运行完所有程序后,系统自动停止,生成色谱图(参见图F.1、图F,2、图F.3)并打印报告。11计算
11.1计算的结果,用质量百分数和体积百分数表示。仔细检查报告,确保所有的色谱峰被正确的定性和积分。用式(1)计算每一个已确定的特定碳原子个数的烃类组分和单个含氧化合物的质量分数。M=AFX100
式中:
M一已确定特定碳原子个数的烃类组分或单个含氧化合物的质量分数;A一一已确定碳原子个数的烃类组分或单个含氧化合物的积分面积;...... 1)
F一一各烃类组分的相对响应因子(RRf),可根据式(2)计算或从表1中查得;含氧化合物的相对5
SN/T3362-2012
响应因子见表2.或通过特定的系统进行确定(见11.3);100--面积归一化至100%的校正因子。表1各烃类计算的响应因子.
碳原子数
环烷烃
注:多环环烷烃的响应因子为0.依据碳质量百分数,规定甲烤
b对加氢烯烃进行了校正。
环烯烃
Q:874
单烯/二烯烃
11.2用式(2可进行相对于甲烷(响应因子规定为1)的其他已确定碳原子个数的烃类组分的火焰离子检测器的响应因子的计算。烯烃的响应因子以痴氢后的烷烃为基准。RR
式中:
特定碳原子
碳原子量,1
烃类组分中
氢原子量1.
特定碳数的烃类
H(HwXH.)Xp.7487
均烃类组分的相对响应因手:
的氢原子数;
以规定响应因子为1的甲烷为基准的校正因子。(2)
11.3在精密度研究中使用的火焰离子化检测器对含氧化合物的响应因子通过实验来确定(见表2)。11.4利用式(3)计算烃类组分和含氧化合物的体积百分数。M
式中:
V-一已确定的特定碳原子个数的烃类组分或单个含氧化合物的体积百分数;M-
一见式(1)的定义;
·(3)
-在20℃时已确定的特定碳原子个数的烃类组分或单个含氧化合物的平均相对密度,单位为D
千克每升(kg/L)。
对烃类组分的相对平均密度见表3,对含氧化合物的相对密度(见表4)。注:15.5℃的相对密度也可以使用,但是表3和表4均未列出。6
碳原子数
化合物
叔丁醇
环烷烃
试验测得的含氧化合物响应因子各烃类组分20℃时的相对平均密度烷烃
017300
注:多环环烷烃的平均相对密度为0.8832、ASTM出版物DS4A,《烃类物理常数。数据,ASTM国际提供。
含氧化合物
叔丁醇
环烯烃
响应因子
单烯和双烯
SN/T3362—2012
C11以上组分来用《化学和物理手册》(第69版,1988—1989)的平均各含氧化合物20℃时的相对密度“ASTM出版DS4B,《烃类物理常数》,ASTM国际提供。结果报告
相对密度
12.1按含氧化合物和各烃类组分报告的质量分数或体积分数(见表5),精确到0.1%:按不同碳原子个数报告的质量分数或体积分数,精确到0.01%。7
SN/T33622012
12.2计算饱和烃总量:加和Cs~C1o环烷烃,C3C1。烷烃,多环烷烃和Cn以上饱和烃。12.3计算烯烃总量:加和Cs~C1环烯烃,Cg~Cl单烯烃和二烯烃。12.4计算芳烃总量:加和Cs~C1.芳烃和C以上芳烃。表5组分报告
烃族和含氧化合物
饱和烃
含氧化合物bZxz.net
13精密度
13.1概述
报告,质量分数或体积分数
总量,保留一位小数
总量,保留一位小数
总量·保留一位小数
按组分,保留二位小数
保留二位小数
应用本标准进行的任何独立测量的精密度,主要与相关化合物或组分的下列因数有关:挥发性、物质浓度以及单个组分化合物与相邻化合物的分离程度。因此,用本标准分离的不同浓度水平的各种化合物或组成确定其精密度是不现实的。表6和表7中列举了一些代表性化合物和组成的重复性和再现性。
13.2重复性(r)
同一操作人员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对同一测试物质进行连续测定的结果,在正常和正确的操作情况下,从长期角度看,不应超过表6和表7中所列值(置信度为95%)。13.3再现性(R)
不同操作人员在不同的实验室对同一测试物质进行独立操作所测定的结果。在正常和正确操作情况下,从长期角度看,不应超过表6和表7中所列值(置信度为95%)。注:虽然苯的精密度是在质量分数为0.5%~1.6%的范围下确定的,但本方法最高可测定质量分数为5.0%的苯含量。
表6部分含氧化合物、烃类组分及组成的重复性和再现性组分或组合
饱和烃
氧含量
重复性
0.012(10+X)
0.13Xo.46
0.019x1l.6
再现性
0.03610+X)
0.72xo.46
0.053Xl.6
浓度范围
组分或组合
重复性
表6(续)
再现性
注:除氧含量单位为质量分数外,以上组分在浓度范围的报告单位为体积分数。表7在不同浓度范围计算的重复性和再现性组分或组合
浓度范围(体积分数)
重复性
SN/T3362-2012
浓度范围
再现性
SN/T3362--2012
前进样口
OV-275
Q0000b0000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典型的仪器配置
13X分子筛柱
典型的仪器配置
一铂-加氢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