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商检行业标准(SN) > SN/T 3407-2012 几内亚甘蔗象检疫鉴定方法
SN/T 3407-2012

基本信息

标准号: SN/T 3407-2012

中文名称:几内亚甘蔗象检疫鉴定方法

标准类别:商检行业标准(SN)

标准状态:现行

出版语种:简体中文

下载格式:.zip .pdf

下载大小:2719948

相关标签: 甘蔗 检疫 鉴定 方法

标准分类号

关联标准

出版信息

相关单位信息

标准简介

SN/T 3407-2012.Detec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Rhabdoscelus obscurus (Boisduval).
1范围
SN/T 3407规定了几内亚甘蔗象Rhabdoscelus obscurus (Boisduval)的检疫和鉴定方法。
SN/T 3407适用于进出境原木或棕榈类观赏植物中几内亚甘蔗象的检疫和鉴定。
2方法原理
几内亚甘蔗象隶属于鞘翅目Coleoptera 、象甲科Curculionidae ,隐颏象亚科Rhynchophorinae,甘蔗
象属Rhabdoscelus Marshall。该属已记录中有13种,大部分分布于亚热带地区(参见附录A、附录B)。几内亚甘蔗象形态学特征和生物学特性是制定本标准的主要科学依据(参见附录C)。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行纹elytral stria
象虫科鞘翅背面纵向排列的沟纹,包括成行的刻点。
3.2行间elytral interval
鞘翅背面相邻两个行纹之间的区域。
3.3后胸前侧片metepisternum
后胸侧板前侧的片状结构。
3.4沟uncus
象虫科有些类群的胫节端部背面生出的一种沟状结构,加强其抓附力量。
4仪器和试剂
4.1 仪器
生物显微镜、体视显微镜、光照培养箱、解剖镜。
4.2 用具
养虫瓶、放大镜、刀、锯、斧、凿子、毛笔、镊子、白瓷盘.培养皿解剖针、昆虫针、指形管、标本盒、标签等。

标准图片预览






标准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入境检验检疫行业标准SN/T3407-—2012
几内亚甘蔗象检疫鉴定方法
Detec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Rhabdoscelus obscurus (Boisduval)2012-12-12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2013-07-01实施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SN/T3407—2012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本标准由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提出并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泰州出人境检验检疫局、中华人民共和国盐城出人境检验检疫局、江苏省洪泽县农业局、中华人民共和国江苏出人境检验检疫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吉林出人境检验检疫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高振兴、季琴琴、金玲、董贤忠、徐梅、朱林、魏春艳、安榆林。1范围
几内亚甘蔗象检疫鉴定方法
SN/T3407—2012
本标准规定了几内亚甘蔗象Rhabdoscelusobscurus(Boisduval)的检疫和鉴定方法。本标准适用于进出境原木或棕榈类观赏植物中几内亚甘蔗象的检疫和鉴定。2
方法原理
几内亚甘蔗象隶属于鞘翅目Coleoptera、象甲科Curculionidae,隐额象亚科Rhynchophorinae,甘蔗象属RhabdoscelusMarshall。该属已记录中有13种,大部分分布于亚热带地区(参见附录A、附录B)。几内亚甘蔗象形态学特征和生物学特性是制定本标准的主要科学依据(参见附录C)。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elytral stria
象虫科鞘翅背面纵向排列的沟纹,包括成行的刻点。3.2
Jelytral interval
鞘翅背面相邻两个行纹之间的区域。3.3
后胸前侧片
metepisternum
后胸侧板前侧的片状结构。
象虫科有些类群的胫节端部背面生出的一种沟状结构,加强其抓附力量。4
仪器和试剂
4.1仪器
生物显微镜、体视显微镜、光照培养箱、解剖镜4.2
2用具
养虫瓶、放大镜、刀、锯、斧、凿子、毛笔、镊子、白瓷盘、培养血、解剖针、昆虫针、指形管、标本盒、标签等。
4.3试剂
75%乙醇、无水乙醇、幼虫保存液(75%乙醇:甘油=100:0.51)。1
SN/T3407—2012
5现场查验
5.1表面检查
检查装载货物的运输工具内外、上下四壁,以及包装物、铺垫物、残留物等害虫可能藏匿的地方;检查原木注意观察其表面是否有虫、虫孔、蛙屑或虫蛀痕迹;检查苗木时注意植株茎干是否有活虫或死虫:是否植株上有钻蛙孔,植株上有否流胶出现或者为害痕,发现可疑情况时立即进行破木查虫。5.2剖材检查
发现虫孔、蛀屑、虫蛀痕迹或者流胶现象时,应用凿子或斧头破木查虫。对检疫到的卵、幼虫、蛹及成虫放入装有乙醇甘油保存液的冻存管中保存。若未发现成虫,则将可疑的卵、幼虫或蛹仍置于原寄主内,带回实验室培养。
6实验室鉴定
6.1镜检
在体视显微镜下对可疑幼虫和成虫进行形态特征的鉴定。6.2培养检验
如发现活的幼虫,将幼虫和寄主木材一起放置于培养箱中,在相对湿度为85%士2%、温度大约为30℃条件下培养,待幼虫羽化为成虫后再作进生一步的鉴定
7鉴定特征
鉴定特征
7.1隐顿象亚科Rhynchophorinae触角索节6节,有时退化为5或4节,棒节愈合,节间环纹不明显,或基节扩大而发光,节间缝几乎不明显;前足胫节内缘近端部不密布长而直立的毛;臀板多数外露,身体光滑,稀被覆鳞片。7.2甘蔗象属RhabdoscelusMarshall的鉴定特征鞘翅第10行纹短缩,不与后胸前侧片尾端相接;胫节末端仅具一个较强壮的沟;后胸前侧片宽于侧缘的鞘翅行间;第三距节远宽于第1、2节,第4和5节嵌人第3节中部。7.3几内亚甘蔗象的鉴定特征
7.3.1成虫
成虫咖啡色,体长7.5mm~13.0mm,成虫在大小、体色、鞘翅色斑和外观上都有很大差异(参见图D.1、图D.2)。体表光亮,无被毛,鳞片细微不显著。喙长且弯曲,短于前胸背板长;雄虫喙腹面粗糙具两排齿突,而雌虫表面齿突不明显,近乎光滑(参见图D.3、图D.4)。触角着生于喙基部,索节6节,第1、2索节约等长;棒节略扁平,端部三分之一密布细短绒毛以及稀疏的长毛。前胸背板长约是宽的2倍,侧缘弧形,中后部稍缢缩,基部略呈圆形,背面较平,中间具一条黑色纵纹,该纵纹不同个体间形状变化较大;刻点圆形,浅而稀疏,刻点间距离约为刻点直径的2倍,前胸背板近基部中央刻点显著变大。鞘翅长约为前胸背板长的2倍,行纹清晰,呈线沟状,行间中央隆起,宽约为行纹宽的2倍,第1、2行间2
SN/T3407—2012
基部二分之一具一行刻点,其他行纹上有断续的毛簇。臀板外露,具显著刻点,雄虫臀板外缘及中央具成排白色短刚毛,臀板末端内凹,雌虫仅外缘具稀疏刚毛,末端弧形参见图D.6)。7.3.2卵(参见图D.7)
卵长1.4mm,稍弯曲,光滑,乳白色。7.3.3幼虫(参见图D.8、图D.9、图D.10)幼虫无足,乳白色,老熟幼虫长15mm,宽7mm,第5、6腹节腹部显著膨大,身体被覆刚毛。头部卵圆形,红棕色,宽度为3mm;口器为红棕色,上颚在顶部分为两半,但通常脱落;腹部第5、6节显著向腹面延伸。
7.3.4(参见图D.11)
长约13mm,体色呈土黄色略带白色,腿节末端外部有突刺。蛳壳为茧,由老熟幼虫为害后的纤维包裹而成。
8结果判定
以成虫鉴定特征为主要依据,幼虫鉴定特征、寄主、生物学等特征为辅,符合7.1、7.2及7.3.1形态特征时可判定为几内亚甘蔗象。标本和样品保存
将几内亚甘蔗象及重要的危害状标本妥善保存,同时根据害虫的虫态,幼虫和蛹用乙醇-甘油保存液保存,若需用作于分子生物学实验,应用无水乙醇保存并冷冻保存于一20℃冰箱中。成虫制作成针插标本,详细记录害虫名称、来源、寄主、截获时间、地点、人员等相关信息,一般保存期至少为6个月。如涉及到贸易纠纷则应保存到纠纷解决完毕保存期满后,需经灭菌处理。
样品检测结束后,其原始记录单和检验报告或证书应归档,妥善保管,以备复验、谈判和仲裁。3
SN/T3407—2012
(资料性附录)
甘蔗象属分类研究概况
甘蔗象属RhabdoscelusMarshall的分类研究相对较晚,种类数量也相对较少,目前该属已记录中有13种,大部分分布于亚热带地区,我国国内有2种分布,分别是褐纹甘蔗象R.lineaticollis(Heller,1912)和R.maculatus(Gyllenhal,1838)。大部分种类的分布范围比较窄,仅个别种类如几内亚甘蔗象分布较广,表A.1中列出各种类的分布记录。表A.1
Rhabdoscelus asperipennis(Fairmaire,1878)Rhabdoscelus doriae(Pascoe,1885)Rhabdoscelus fausti(Gahan,1900)Rhabdoscelus fissicaudus(Chevrolat,1885)Rhabdoscelusimmaculatus(Gunther,1937)Rhabdoscelus interstitialis(Boheman,1859)Rhabdoscelus leprosus(Fahraeus,1845)Rhabdoscelus lineaticollis(Heller,1912)Rhabdoscelus maculatus(Gyllenhal,1838)Rhabdoscelus obscurus(Boisduval,1835)Rhabdoscelus similis(Chevrolat,1883)Rhabdoscelus stillata(Heller,1908)Rhabdoscelus tricolor(Heller,1915)4
各种类的分布记录
帕劳群岛PalauIslands
马来西亚、婆罗洲Mayalysia,Borneo圣诞岛(印度洋)ChristmasIsland(IndianOcean)缅甸、印度、日本Myanmar,India,Japan苏拉威西岛Sulawesi
新几内亚、澳大利亚NewGuinea,Australia爪哇、苏门答腊岛Java,Sumatra菲律宾、日本、中国PhilippineIslands,Japan,China中国、爪哇、苏门答腊岛、斯里兰卡、苏拉威西岛China,Java,Sumatra,Sri Lanka,Sulawesi印尼、日本、马来西亚、美国(夏威夷)、澳大利亚、台湾、斐济、所罗门等大部分太平洋岛屿IndonesiaJapan,Malaysia,Hawaii,Australia,Taiwan,Fiji,Solomon and most Pacific islands菲律宾、日本PhilippineIslands,Japan婆罗洲Borneo
新几内亚NewGuinea
附录B
(资料性附录)
几内亚甘蔗象与近似种的区别
SN/T3407—2012
甘蔗象属中的大部分种类分布较为局限,少数种类可随棕榈苗木和甘蔗种苗的引种而远距离传播,如几内亚甘蔗象和褐纹甘蔗象,因而研究的也相对较为详尽。两者的区别见表B.1。表B.1
几内亚甘蔗象与近似种的区别
几内亚甘蔗象Rhabdoscelusobscurus鞘翅无明显的黑色条状花纹
雄虫喙腹面具2排齿突,雌虫喙腹面近光滑臀板雄虫中央具成排短刚毛隆脊,雌虫臀板扁平,无隆脊
褐纹甘蔗象Rhabdoscelus lineaticollis鞘翅行间2、3基部三分之一、4、6近基部、2~6的端部三分之一处以及行间8、9的端部二分之一和10的基部二分之一均具明显黑褐色纵纹
雌雄虫喙腹面均光滑
臀板雌雄虫近似,中央近末端突起,具成排短刚毛L3
SN/T3407-2012
C.1寄主和分布
附录C
(资料性附录)
几内亚甘蔗象寄主、分布、危害及生物学几内亚甘蔗象是经济作物甘蔗的重要害虫,分布于澳大利亚、巴布新几内亚、斐济、夏威夷及其他太平洋岛屿。该虫主要危害甘蔗和棕榈科植物,嗜食寄主为廿蔗Saccharumsinensis和椰子Cocosmucifer,另外也危害西米椰子Metrorylon sagu、槟榔Areca catechu、散尾葵Chrysalidocarpuslutescens、槟榔竹Phoenircanariensis及其他棕榈树,偶尔也寄生木瓜树Caricapapaya、玉米、香蕉等。在澳大利亚昆士兰还危害Aphanes caryotifotia,Archontophoenixalerandra,Bactrisgasipaes,Carpentariaacuminata,Caryotamitis,Chrysalidocarpusmadagascariensis,Dictyospermaalbum,Dypsis,Euterpe,Hyophorbelagenicaulis,Licuala,Metrorylon salmonense,Neodypsis decaryi,Normanbyanormabyi等数十种植物。C.2危害
严重时导致植株枯萎、死亡。通常先危害茎的基部,然几内亚甘蔗象以幼虫在寄主内蚌食为害,后爬到高的地方,也可危害根部,还可导致赤腐病。受害植株易倒伏,特别是台风季节。危害的主要症状为在叶基部的孔中和接近基部裂开的茎中有果冻状的分泌物渗出。如果幼虫的种群数量很大,则导致茎杆变色。成虫具一定的飞行能力,可通过卵、幼虫、蛹、成虫随棕榈苗木和甘蔗携带进行远距离传播。
C.3生物学
该虫在澳大利亚昆士兰州一年发生3代,可以以任何发育阶段越冬。成虫白天躲避在甘蔗叶鞘内,夜间出来活动,成虫寿命10~12个月。雌虫主要在成年甘蔗茎的外层和叶基部钻蛙,或在原木上用上颚掘出孔洞,将卵逐粒产在产卵孔中,一生产卵约1500粒,卵期约6d。幼虫期约为10周~12周,之后利用植物纤维作茧并于其中化。蛹期为8d~10d。6
说明:bzxZ.net
整体图
一喙;
触角;
复眼。
图D.3雌虫头部
附录D
(资料性附录)
几内亚甘蔗象形态特征图
图D.2整体图
说明:
SN/T3407—2012
雄虫头部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