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商检行业标准(SN) > SN/T 3892-2014 麦类壳多胞斑点病菌检疫鉴定方法
SN/T 3892-2014

基本信息

标准号: SN/T 3892-2014

中文名称:麦类壳多胞斑点病菌检疫鉴定方法

标准类别:商检行业标准(SN)

标准状态:现行

出版语种:简体中文

下载格式:.zip .pdf

下载大小:3304567

相关标签: 麦类 斑点 病菌 检疫 鉴定 方法

标准分类号

关联标准

出版信息

相关单位信息

标准简介

SN/T 3892-2014.Detec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Stagonos pora avenae Bissett f.sp.triticea T.Johnson.
1范围
SN/T 3892规定了麦类壳多胞斑点病菌疫鉴定方法。
SN/T 3892适用于进出境小麦、大麦和黑麦种子、组培苗中的麦类壳多胞斑点病菌的鉴定。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 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SN/T 1809进 出境植物种子检疫规程
3病菌基本信息
学名:Sta gonos pora avenae Bissett f. sp.triticea T.Johnson; Phaeosphaeria avenaria f.sp.triticea T. W.Johnson 1947(有性态)。
异名:Septoria avenae A.B.Frank f.sp. Triticea ;Leplosphaenia avenaria G. F. Weber f.sp.triticea
(有性态)。
分类地位:麦类壳多胞斑点病菌(Sta gonos pora avenae Bissett f.sp.oriticea T.Johnson)无性态属于
半知菌亚门(Deuteromycotina),腔菌纲(C oelonycetes),球壳孢目( Sphaeropsidales),壳多孢属(Stagonospora);有性态属子囊菌r 1 Ascomytota),座囊菌纲(Dothideomycetes) ,格孢菌目( Pleospora-les) ,Phaeosphaeria属。
传播途径:植物残体和种子是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
病菌的其他信息参见附录A。

标准图片预览






标准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入境检验检疫行业标准SN/T 3892—2014
麦类壳多胞斑点病菌检疫鉴定方法Detec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Stagonospora avenae Bisselt f.sp.triticeaT.Jofnson
2014-01-13 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2014-08-01实施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SN/T3892—2014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征。本标准由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提出并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山东出人境检验检疫局,中华人民共和国江苏出人境检验检疫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英超、封立平、李建勇、甘琴华、吴兴海、历艳、纪瑛、魏晓棠、邯秀玲、张京管、白桦、吴翠萍。
1范围
麦类壳多胞斑点病菌检疫鉴定方法本标准规定了麦类壳多胞斑点病菌疫鉴定方法。SN/T3892--2014
本标准适用于进出境小麦、大麦和黑麦种子、组培苗中的麦类壳多胞斑点病菌的鉴定,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SN/T1809进出境植物种子检疫规程3病菌基本信息
学名Stagonospora avenae Bisseni f.p.triticeu T.Johnson:Phaeosphaeria avenaria f.sp.triticeaT.W.Johnson1947(有性态)。
异名:Septoria avenaeA.B.Frank f.sp.Triticea;Lept(有性态)。
分类地位:麦类壳多胞斑点病菌(Sspora
tagono
wmaavenariaG.F.Weberf.sp.triticeaDenae Bissettfsp.r
riticeaT.Johnson)无性态属于
半知菌亚门(Deuteromycotina),腔菌纲(Coeloiycetcs)球壳孢目
Sphaeropsidales),壳多孢属
(Stagonospora):有性态属子囊菌门(Ascoles),Phaeosphaeria属。
ycota)座囊菌纳(Dothideamycetes),格孢茵目(Pleospora传播途径:植物残体和种子是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病菌的其他信息参见附录A。
4方法原理
麦类壳多胞斑点病菌的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寄主范围等是该检疫鉴定方法判定的主要依据。5仪器设备和主要试剂
5.1仪器设备
生物显微镜(具油镜镜头)、具透射光源的体视显微镜(最大放大倍数不低于50)、超净工作台、电了天平、光照恒温培养箱、酒精灯、高压灭菌器、培养皿(直径9cm)、医用手术剪、镊了、烧杯(5ml.、10mL)、试管(直径12mm)、载玻片、盖玻片、三角瓶(250ml)、量筒(500mL)。5.2主要试剂
蒸馏水、1%次氯酸钠、PDA培养基、水琼脂培养基、呻酒麦芽琼脂培养基、酵母提取物琼脂培养基、小麦粉琼脂培养基,配方参见附录B。1
SN/T 3892—2014
6现场检疫
按SN/T180!进行现场检疫.竹细检查穿主植物的叶等部位,是否有叶粘症状,对可疑植物和繁殖材料应取样送实验室做巡一步检验-鑫见谢录A7实验室检疫
7.1病原菌检查
用解剖针挑取或刀片刮取病斑或病纠织表皮下小黑点制片,在显微镜下观察病菌的分生孢了器和假囊充·记录其形态特征,测量分牛孢了、子寒和子囊抱子的大小,得到的孢子进行单胞分离纯化:7.2分离培养
7.2.1组织中病菌的分离
如果发现可疑症状,但不能按7.1获得分生孢了器和假囊,应采取下列分离培养的方法作进·步的鉴定:将病株在白来水流水下冲洗10 min~30 min.在病斑边缘病健交接处切政c.5cm左右的小尖,用1%次氯酸钠表面消毒3min,再用火菌水浸洗3次,每次10s~20s,用灭菌滤纸吸干水分后移岔PID)A 培养基或 2%水琼脂培养基,于 21 ℃~-23 ℃下培养 7 d。12 h H光灯/12 h 黑暗下菌培养。沣意在显微镜下观察叶片工的分牛抱子器特征,分生孢子特征。得到的饱子逆行单跑分离纯化。7.2.2种子中病菌的分离
7.2.2.1吸水纸培养法
检查异常的种了,或随机挑取种了,每份样品至少检测40)粒种子。用蒸馏水将吸水纸充分湿润(避免产生多余的水),种了均匀地置丁吸水纸上(如直径9cm的培养血约2粒/血),圳盖后,在2)“~22℃,12 h紫外北/12h 黑暗下无菌培养。5l~?d后观察培养绪果,可疑的菌落进行分离纯化。7.2.2.2冷冻培养法
按7.2.2.1方法处理并播种的钟子先在20℃下养24h,之后于一26℃冷冻24h,最后于20℃:~22C12 h紫外光/12h黑暗下无菌培养,与d~~7后观察培养结果.可疑的菌落近行分离纯化7.3病菌孢子的培养和镜检
7.3.1分生孢子器的产生和制片镜检从培养1 d~5 d的分离纯化荫株菌落边缘取 U,5 mml直径),放在啤消差芽琼脂培养基中.24 h连续,21℃ ~23 ℃条件下培养10 i以上镜检。进行分生抱了器的形态观察和测量时,将上述分生孢了取山制片:注意观察分尘抱孢了器的颜色、形状以及分生孢了的形状、大小。7.3.2假囊壳的产生和制片镜检
从培养d~-6d的分离纯化菌株菌落边缘收0.5mm直径),放在酵母提取物琼脂培养基中,24h连续光21C~~23条件下培养16d~30 d段上镜检,注意观察假衰壳、了和了煤子的颜色,形状、大小,2
-TKAONKAca
8鉴定特征
8.1培养性状
SN/T 3892—2014
麦类壳多胞斑点病菌在PL)A培养基首先形成白色絮状菌丝,浅棕色至亮黄色,4周后变为深褐色:基质浅棕色或浅黄色,然后变成深褐色或黄绿色。8.2形态特征
8.2.1无性生殖阶段特征(参见附录(分生抱子器单腔,球形至椭圆形,黄褐色至瞧褐色,厚璧,直径8比1I~210m,孔口乳突状,近圆形,直径13.8m-22.5m。分生孢子圆柱形,直或稍弯,两端钝圆少数孢了上端稍细,人多具有3个隔膜,很少有,2,4或5隔膜的,含有油球,分牛孢子大小(18)26μ1~42(53)×2.3)2.8um~3.5(4.2) μml
8.2.2有性生殖阶段特征(参见附录C))假囊壳黑点状,汗聚成片,且多与分生孢子器相伴生。球形或亚球形,褐色至深褥色,直径100 m~220m。子囊生十子囊腔内挚状的基物!,子囊幌榉状.直或-方梢弯曲,顶部圆,无胞伯基部稍细,色,大小(40 μm-~8c αm)×(8#m~11 μm),了囊孢了8个,淡黄色至浅黄褐色,双行交织排列,梭形,点或稍向一方弯曲,3个横向隔膜,少数2个或4个,隔膜处明显缢缩,大小[(16)19m~25(28)m_×(4 μm-6 μm)。
8.3麦类壳多胞斑点病菌与其他近似种的主要区别麦类壳多胞斑点病菌在发类上的近似种主要是小麦叶斑病(Stgumospuraodorum),二者的主要这别包括菌落、分生孢子器和假壳的特征等方面具体参览附录D.9结果判定
以分离物的培养特征、无性及有性特征等作为鉴定依据,进行综合判定。若以上持征与8.1、8.2鉴定特征吻合,鉴定为麦类壳多跑斑点病菌。10样品保存与处理
保存样品经登记和经于人签字后置十阴凉下爆、防虫防鼠处妥善保存3个月。对检出麦类壳多胞斑点病菌的样品应至少保存6个月,以备复检,谈判和仲裁,该类样品保存期满后,应经灭菌后方可处埋。11菌株保存与处理
分离并最终鉴定为麦类壳多胞斑点病菌的菌应转接到试管斜面上,置·于4左右冰箱中保存,并定期(30d~60)转管。菌株至少应保存6个月,保存期满后,应经灭菌处理。12实验记录保存
实验记录包括:样品的米源、种类、时间实验的时间、地点、方法和结果等,并要有实验人员和审核人员签宁。
-rKAONKAca
SN/T3892—2014
A.1学名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麦类壳多胞斑点病菌相关资料
英文名:Stagonospora leaf blotch中文名:麦类壳多胞斑点病菌或小A.2分布
广泛分布:在北美和欧洲春小麦产区发病较重欧洲:波兰、德国、芬兰、奥地利北美洲:加拿大,美国,
南美洲:阿根廷、巴西,
A.3寄主范围
该转化型侵染小麦、大麦、黑麦和多种禾草A.4症状描叙
日间症状初期主要发生在麦幸
美底层
主要为害叶片,叶鞘和穗部也
红褐色病斑,多数长约5um~10
片,着
条件适宝
传播蔓
叶片初为褪绿色小点
偏深,有黄色晕圈
围颜色
块,其至沿叶脉扩展为大型条斑,使叶片提卓枯死列·病斑背面较多小粒点为分生雅器叶片上病
病穗颖壳上形成褐色或黑褐色斑块,严重时穗腐显时,
病斑上产
可由叶
花寄主组
华基部
层叶片,严重时整株麦叶干枯。生成纺锤形至椭圆形黄褐色至
多个病斑常汇合为不规则斑
生黑色小粒点,在叶脉间成行排伸到叶鞘上,造成叶鞘发病枯死。生孢子器较易发现和产生,不同的寄主分生孢子器形成的多少有差别,黑麦最多,大麦次之,小麦最少。在寄主组织·假囊壳不易发现和产生。成行散生于活叶坏外老病斑的表皮下,黑点状,汇聚成片孔口短,突出在叶片和叶鞘的表面,其外围多为分生孢子器生长区,且多与分生孢子器相伴生。A.5
传播方式
在间分生孢子随风雨传播扩散,在植物残体上,能够以器孢子和假囊壳的形式存活并传病种子也可带菌传播。成熟或衰老叶片组织比幼组织更容易感病。当叶锈病在冬黑麦上发生时,该病害更容易流行。
-TKAONiKAca
B.1啤酒麦芽琼脂培养基
附录B
(资料性附录)
麦类壳多胞斑点病菌常用的培养基配方啤酒麦芽1000mL,琼脂粉20.0g,121℃湿热灭菌20min。B.2酵母提取物琼脂培养基
酵母提取物2.5g,葡萄糖5g,琼脂粉20.0g·蒸馏B.3小麦粉琼脂培养基
小麦粉20g,琼脂粉20.0g,蒸馅水960mlSN/T3892—2014
121℃湿热灭菌20min。
-TKAoNiKAca
SN/T3892-2014
附录C
(资料性附录)
麦类壳多胞斑点病菌形态特征图图c.1
注:引自KiehrM,RDelhey.2007年。图C.2
麦类壳多胞斑点病菌叶片症状
麦类壳多胞斑点病菌无性态(分生孢子)-iKAoNiKAca
注:引自KiehrM,RDelhey.2007年。麦类壳多胞斑点病菌有性态(子囊孢子)图c.3
注:图C.2和图C.3中黑色横线代表10umSN/T3892—2014
SN/T3892—2014
病害名称
菌落特征
分牛孢子器
假囊壳
附录D
(资料性附录)
麦类壳多胞斑点病菌与近似种的主要区别麦类壳多胞斑点病菌与小麦叶斑病(Stagonosporanodorum)的主要区别麦类壳多胞斑点病菌
在酵母提取物琼脂培养基产生明显的粉色气生菌丝
在酵母提取物琼脂培养
基和小麦粉琼脂培养基」
主孢子器:在啤酒麦芽琼脂
单胞培养不能够生成分生
培养基上能够牛成。分生孢子大小(18)26m(42(53)μmX[(2.3)2.8μm~3.5(4.2)μm)同宗配合:在酵母提取物琼脂培养基上单胞培养能够生成假囊壳
小麦叶斑病
物琼脂培养基产生灰白色菌丝
在酵母提段物琼脂培养基和小麦粉琼脂培养能够生成分生孢子器;分生孢子器基上单胞培养价
直径160证
1210um分生孢子大小(15μm~
(2μm~4μm)
异宗配合,在酵母提取物琼脂培养基上单胞培养不能够牛成假囊壳。假囊壳直径120um~200μm,子毫孢了大小(23um32μm)×(4μm~6μm)S
参考文献
[1]方中达.植物病害研究方法[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2]
许志刚.拉汉-汉拉植物病原生物名称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SN/T3892—2014
[3]王春林.潜在的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图鉴[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4]
贾菊生,俞炳骤.我国小麦一新病害一13(4).
小麦褐色叶枯病的研究.八一农学院学报,1990[5] Bissett,J.1982.Stagonospora auenae.Fungi Canadenses No.239.National Mycological Herbarium,Biosystematics Research Institute,Agriculture Canada,Ottawa[6]Hogenson,R.O.andHosford.Jr.RM.1971.Sexual reproduction in Leptosphaeria avenariaf.sp.triticea by wave lengths of light greater than 560 mu..Myeologia,63.958-963.[7]Hosford,Jr.,R.M.,Hogenson.R.O.,Huguelet,J.E..andKiesling,R.L.1969.Studics ofLeptosphaeria avenaria f.sp.triticea on wheat in North Dakota.Plant Dis.Rep.53:378-381.[8]Kruger,J.,yG.M.Hoffmann.
Septoria avenae Frank f.sp.triticeachutz85:645-650.
978b2.Diffe
Dhnson.Ze
azierungvon Septoria nodorum Berk.undiriftfirPflanzenkrankheitenundPflanzens[9]Scharen,A.L.,and Sanderson,F.R.1985.Identification,distribution and nomenclature of theSeptoria species that attack cereals.In Seploriu of cereals.Edited by A.L.Scharen.USDAAgriculturalResearchService,PublicationNo.ARS-12.pp.37-41[10]Shaw,D.E.1957a.StudiesonLepiosphaeriaBot.35:113-118.
[11]Shaw,D.E.1957b.Stu
ria f.sp.triticea on cereals and grasses, Can.J.Leptos
bhaeriaauenarit
[12]Cunfer,B.M,and Ueng,P.P.1999.
species on small grain cereals.Annu.Reaxonom
Phytopathol.
[13]Shoemaker,R.A.,and Bab
cockCE.1989
[14] Kiehr M,RDelhey.2007
Phaeosphaer
avenae f.sp.triticea)en trigoen Argero
sp.avenaria.Can.J.Bot.35.97-112.and identifiration of Septoria and Stagonospora:267-
Phaeosphaeria
Can.J.Bot.67:1500-1599.
avenarwww.bzxz.net
f.sp triticea(anamorfo Stagonospora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