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商检行业标准(SN) > SN/T 3570-2013 褐纹甘蔗象检疫鉴定方法
SN/T 3570-2013

基本信息

标准号: SN/T 3570-2013

中文名称:褐纹甘蔗象检疫鉴定方法

标准类别:商检行业标准(SN)

标准状态:现行

出版语种:简体中文

下载格式:.zip .pdf

相关标签: 甘蔗 检疫 鉴定 方法

标准分类号

关联标准

出版信息

相关单位信息

标准简介

SN/T 3570-2013.Detec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Rha bdoscelus lineaticollis( Heller).
1范围
SN/T 3570明确了褐纹甘蔗象的检疫鉴定方法。
SN/T 3570适用于植物检疫中褐纹甘蔗象的检疫鉴定。
2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2.1体长body length
从眼前缘到臀板后缘的长度(不包括喙长)。
2.2体宽body length
身体背面观最大的宽度,一般在鞘翅肩部。
2.3喙rostrum
额部向前延伸的部分,末端具口器;喙的长度指喙端部到眼前缘的长度。
2.4行纹stria
鞘翅背面纵向排列的沟纹,包括成行的刻点。如一个鞘翅具多条行纹,则将最接近鞘翅缝的行纹标为一,由近及远依次标定序号。
2.5行间interval
鞘翅上每两条相邻行纹之间的区域。如一个鞘翅具多条行纹.则将最接近鞘翅缝的行间标为一由近及远依次标定序号。
2.6索节funicle
触角上柄节和棒节之间的所有节。
2.7臀板pygidium
露出鞘翅外的体节,即可见的腹部末节背板。
3褐纹甘蔗象的基本信息
学名:Rhabdoscelus lineaticollis( Heller)。
英文俗名:Asian palm weevil.
属于鞘翅目(Coleoptera),象虫科( Curculionidae),隐颏象亚科( Rhynchophorinae),甘蔗象属(Rhabdoscelus Marshall)。

标准图片预览






标准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入境检验检疫行业标准SN/T3570—2013
褐纹甘蔗象检疫鉴定方法
Detec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Rhabdoscelus lineaticollis(Heller)2013-03-01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2013-09-16实施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提出并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广东出人境检验检疫局、华南农业大学。SN/T3570—2013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赵菊鹏、冯黎霞、苏芳、陆永跃、林莉、赵立荣、梁帆、马骏、李凯兵、章柱、胡学难、吴佳教。
1范围
褐纹甘蔗象检疫鉴定方法
本标准明确了褐纹甘点象的检疫鉴定方法。本标准适用于植物检疫中褐纹甘蔗象的检疫鉴定。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2.1
bodylength
从眼前缘到臀板后缘的长度(不包括像长)。2.2
bodylength
身体背面观最大的宽度,一般在鞘翅肩部。2.3
rostrum
额部向前延伸的部分,末端具口器;喙的长度指喙端部到眼前缘的长度。2.4
SN/T3570—2013
鞘翅背面纵向排列的沟纹,包括成行的刻点。如一个鞘翅具多条行纹,则将最接近鞘翅缝的行纹标为一,由近及远依次标定序号。2.5
行间interval
梢翅上每两条相邻行纹之间的区域。如一个鞘翅具多条行纹,则将最接近鞘翅缝的行问标为一,由近及远依次标定序号。
索节funicle
触角上柄节和棒节之间的所有节。2.7
臀板pygidium
露出鞘翅外的体节.即可见的腹部末节背板。3褐纹甘蔗象的基本信息
学名:Rhabdosceluslineaticollis(Heller)。英文俗名:Asianpalmweevil。
属于鞘翅目(Coleoplera),象虫科(Curculionidae),隐顿象亚科(Rhynchophorinae),甘蔗象属(RhabdoscelusMarshall)。
SN/T35702013
成虫可通过飞行进行短距离扩散传播,但主要随寄主种苗、成株或作为包装材料、填充材料的纤维材料运输而长距离传播。
蔗象属(RhabdoscelusMarshall)目前已知13种,主要分布于亚热带地区。经济意义较大,较常见的种有褐纹熊象和几内亚甘蔗象[Rhabdoscelusobscurus(Boisduval)。褐纹甘蔗象的其他信息参见附录A。4方法原理
根据褐纹山带象的危害状,获取幼虫、或成虫,如是幼虫或蛹则应饲养至成虫后制作成标本,并用显微镜观察,根据形态特征判定种类5器材和试剂
体视显微镜、于持放大镜、恒温恒湿培养箱、养虫箱、塑料盒、纱网、指形管、棉花、滤纸、白磁盘、镊了、剪刀、刀、斧、锯等。
6检测与饲养
6.1检测
6.1.1植物种苗或成株
存细检查棕榈科植物或甘蔗种苗成株茎秆、叶霸表面有无孔词、流胶:如发现有孔洞、流胶现象,则用剪刀、镊子等拨开孔洞、流胶处观察是香有卵或幼虫,再用刀斧或锯进一步剖开茎杆或者叶鞘观察是否有蛀道,检查蛙道内及周围有无幼虫,或成虫如发现幼虫、蛹戴成虫,取出置于指形管内,并用棉花塞紧关管口。做好标注。将兼得的活重带可实验室将成虫制成标本。
6.1.2包装材料
检查棕榈科植物包装材料中有无幼虫蝇或成虫
如发现幼虫蛹或成虫,取出置于指形管内,并用棉花塞紧关管口。做好标注。将获得的活虫带回实验室,将成虫制成标本。6.2饲养
将经6.1检查获得的幼虫、蛹连同原来的寄主植物全部或者取适宜饲养幼虫的部分放人垫有滤纸的塑料盒中,罩上防虫纱网,放人温度为25℃30℃、湿度60%~70%以上的培养箱,或者在室温25℃30℃条件下置于养虫笼中间养观察,待羽化后的成虫身体颜色不再变化后制成标本。7实验室鉴定
7.1甘蔗象属(Rhabdoscelus)的主要形态特征甘蔗象属的主要形态特征包括:体长(不包括头和喙)大于7mm。触角窝水平:索节6节:触角棒刚毛部分横截面V形小盾片和后胸前侧片明显裸露,小盾片尾部变窄。对节伪4节,第4节小,被第3节包围(不会突出于第3节之外)。后足腿节不伸到鞘翅端,腔2
iKoNiKca
SN/T35702013
节仅具钩状突,锐突不明显。节与爪间骨化,爪基部明显分离;踏节第3节远宽于第2节,超过2至3倍。距节第4节插入第3节的基部。臀板强烈外露,中间不具有延伸到端部的沟,至多在基部具一沟参见附录B、附录 C。
2褐纹甘蔗象的主要形态特征
7.2.1成虫
成虫的主要形态特征包括:
体长15mm,宽5mm。
身体赭红色,具黑褐色和黄褐色纵纹触角索节6节;棒不扁平,端部1/3密布细绒毛前胸背板基部略呈圆形。背面略平。具1条明显的黑色中央纵纹,该纵纹在基部1/2扩宽,中间具有一明显的黄褐色纵纹。
小盾片黑色,长舌状。
鞘翅赭红色。2、3行间基部1/3和46行间近基及10行间基部1/2均具明显黑褐色纵纹。臀板外露,具明显深刻点,端部中问刚毛组成脊状。6行间端部1/3.8、9行间端部1/2以足细长,第4节退化,隐藏于第3尉节中:第3谢节二叶状,显著宽于其他各节。7.2.2卵
卵的主要形态特征包括:
长约0.1mm~0.2mm。
呈椭圆形,两端钝圆,中间略
7.2.3幼虫
幼虫的主要形态特征包括:
体长15mm20mm。
无足,略呈纺锤形,腹部中央突出头部呈红棕色,椭圆形,上颚红棕色,前胸背板呈淡黄褐色:酮部为乳白色。7.2.4蛹
蛹的主要形态特征包括:
长约13mm,宽6mm。
体色呈土黄色略带白色,具赭红色瘤突。腿节未端外部有突刺,较体色略暗。8结果判定
以成虫的形态特征为依据,符合上述7.1和7.2.1特征者可鉴定为褐纹甘蔗象。幼虫的形态特征鉴定可作为参考。
iiKAoNrkAca
SN/T3570-—2013
标本保存
成虫标本及玻片标本的保存
将制好的成虫标本或相应的玻片标本,置于干燥箱中干燥数日,然后移人标本柜中保存9.2
幼虫标本的保存
将采集到的幼虫或蛹用蒸馏水清洗后,投入(60士5)℃热水中浸泡杀死,置于室温下冷却,再将冷却后的幼虫(或蛹)置于保存液中保存,保存期至少6个月。4
iiKAoNiKAca
A.1分布地区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褐纹甘蔗象的其他信息
SN/T3570—2013
非律宾的吕宋岛、内革罗岛等地,日本的冲绳岛:中国台湾、广东、广西等地局部地区。A.2寄主
主要有椰子(Cocosnucifera)、西谷椰子(Metroryionsagu)、大土椰子(Roystonearegia)、华盛顿椰子(Washingtoniafilifera),槟榔(Areca catechu)、假槟榔(Archontophoenixalerandrae),海枣(Phoenirdactylifera),刺葵(Phoenirhanceana)黄椰子(Mascarenaverschaffelti),散尾(Chrysalidocarpuslutescens),蒲葵(Livistonachinensis),海桃椰子(Ptychospermasp.)等棕榈科植物,以及甘蔗(Saccharumspp.)等。A.3生物学特性
褐纹甘蔗象在H本冲绳1年发生1代。成虫有明显负趋光性,多躲藏于叶鞘内或幼虫蛙道内,遇惊吓有假死现象,成出寿命长,产卵期长,故虫期重叠。成虫将卵产于棕榈科植物或甘蔗的茎秆内或叶鞘内,有时也产卵于叶脉间,茎秆或叶鞘表面留有变色小孔。幼虫孵化后在多种棕榈科植物和甘蔗的茎秆内部组织钻食为害,老熟幼虫宿存在叶鞘与茎秆间,以为害后的纤维包裹作黄化蛳。主要以老熟幼虫和成虫越冬。成虫寿命为208d,产卵期为179d平均产卵量73.4粒。25℃时卵期4.8d,幼虫期43.7d.蛹期9.2d;从卵至成虫羽化需48d~87d。28℃时卵期、幼虫期、前蛹及期分别为4.8d、29.4d、19.0d和9.2d。
A.4危害
成虫产卵于椰子或廿蔗茎秆内或叶鞘内,有时也产卵于叶脉间,落杆或叶鞘表面留有变色小孔:以幼虫钻蛀榔子等多种棕榈科植物寄主和甘蔗的叶鞘和茎秆,造成大量纵横交错的孔洞及虫道。在椰子苗期,低龄幼虫会在排子苗基部叶鞘包围着的幼嫩茎表钻蛀形成不规则的取食痕。高龄幼虫钻人茎秆内为害,椰子茎秆受害后表面常出现流胶。褐纹甘蔗象也为害大株椰子,幼虫钻入椰子树茎秆后表面有孔洞;椰子受害茎表为害状愈合后常留有为害痕。棕桐科植物受害较重时出现枯黄化叶,严重时死亡,甘耗茎秆被蛙后常枯死,田间常见枯死植株:-TKAONKAca
SN/T3570—2013
附录B
(资料性附录)
隐顿象亚科属检索表及褐纹甘蔗象与几内亚甘蔗象区别B.1隐颊象亚科属检索表
1触角索节4节:臀板几乎全被鞘翅遮盖,如果裸露,则在臀板中部从基部到端部具一个显著的沟:谢节5节,第4节特别粗壮:小眉片tyophthorini
触角索节6节:臀板强烈外露,在基部具一沟;踏节伪4节:第4
中部不具有延伸到端部的沟,至多在第3节之外小盾片和后胸前侧片明显裸露.Rhynchophorini节小,被第3节包围(不会突出于3
2喙粗壮,远短于前胸背板;眼下缘距前胸背板远像细长,几乎于前胸背板等长;眼下缘距前胸背板很近3触角窝向腹面垂自延伸.·
触角窝向水平延仲.
Sitophilina
..Sphenopharina
Dryophthorus
紧接其下,小型种只有2mm长
Stenommatus
臀板基部中间的沟具一狭窄的脊刚毛在臀板表面分散排列,没形成明显的行:中足基节较前足基节4
靠近:腹部第1节最窄处短工第2臀板无上述的沟,具直立刚毛,在中部形成一脊突,有远离:腹部第1节最窄处显著长于第5腔节具爪形突利锐突,锐突粗:具美
节与瓜间
于5mm
腔节仅具瓜形突,锐突不明显:趾节点6踏节第3节不宽于第2节,第
4节插
后是腿节达臀板端
节第3节远宽于第2节,超过
人间硬化
谷象属Sitophilus
每侧各成一行;中足基节较前足基节中部后面
...二点象属Diocaiandra
吉腔,中间互通,爪基部接近:体长(不包括头和喙)小..Polytus
明显分离
体长(不包括头和喙)大于7mm
当中的末端
2至3倍第4节
绒毛部分渐牵,端几平截;后足腿节不超过鞘翘端B.2褐纹甘蔗象与几内亚甘蔗象的区别小盾片裸
触角棒具绒毛部分末端宽,端圆滑;+...根预象属Cosmopolites
重人第3
节的基
部;小盾片尾部变窄;触角棒端具甘蔗象属Rhabdoscelus
与褐纹甘燕象相比,几内亚甘蔗象鞘翅上有明显的暗红色斑纹,行纹刻点较大。褐纹甘蔗象中足基节间的距离稍大于中足基节宽的一半,而几内亚甘蔗象的中足基节间距离大于基节宽。6
TrKAONIKAca
附录C
(资料性附录)
褐纹甘蔗象和几内亚甘蔗象形态特征图图C.1褐纹甘蔗象卵
图C.3褐纹甘蔗象蛹腹面
SN/T3570—2013
图C.2褐纹甘蔗象幼虫
褐纹甘蔗象蛹背面
SN/T3570—2013免费标准bzxz.net
图C.5褐纹甘蔗象苗
图C.6褐纹甘蔗象成虫侧面
褐纹甘蔗象成虫背面
l自http://ento.csiro.au/aien/names/b3568.him图C.8几内亚甘蔗象
SN/T3570—2013
SN/T3570—2013
参考文献
[1]张润志,任立,曾玲.警惕外来危险性害虫入侵.民出知识,2002,39(6):471-472.By Elwood C.Zimmerman,Bishop Museumn,Honlulu.Rhynchophorinae of Southcastern[2
Polynesia(Coleoptera:Curculionidac).PacificInsects,1968,10(1):47-77陈乃中.中国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315-316.L31
仲盛广明,左渡山安常,金城常雄.冲绳县农业试验场平成6年试验研究成果摘要.1993,29-30.廖君达,陈庆忠。台中农业改良场研究汇报.1997,57:43-48.[6]]岩永节子.冲绳县农业试验场平成8年试验研究成果摘要,1996,23.[7]
陆永跃,曾玲,王琳.危险性害虫褐纹止熊象的识别及风险性分析.仲恺农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17(1):7-111
127-1331.
王果红,韩口畴.褐纹甘蔗象的生物学特性与防治研究逊展.昆虫天敌,2005,27(3):_9
荆玉栋,任立,张润志.褐纹甘燕象在中国的适生区分析.昆虫知识,2003,40(5):446-4491.张建琼,陆永跃,曾玲.寄主对褐纹甘蔗象其生长发育影响研究。中国森林病虫,2008,27(1):[10]
12-141,4.
[11]张建琼,陆永跃,曾活,曾玲,揭纹山熊象人侵定殖能力初步研究,中国森林病虫,2008,27(3):10-11,18.
[12]高振兴,吴新华,杨光等,儿内亚廿熊象Rhiabadoselusobscurus随进境原木传人扩散的风险分析.华东昆虫学报,2007,16(3)220-224.S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