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B/T 6214-2014
基本信息
标准号:
JB/T 6214-2014
中文名称:仪器仪表可靠性验证试验及测定试验(指数分布)导则
标准类别:其他行业标准
标准状态:现行
发布日期:2014-05-06
实施日期:2014-10-01
出版语种:简体中文
下载格式:.pdf .zip
下载大小:41718764
相关标签:
仪器仪表
可靠性
验证
试验
测定
标准分类号
中标分类号:仪器、仪表>>仪器、仪表综合>>N04基础标准与通用方法
出版信息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标准价格:75.0
出版日期:2014-10-01
相关单位信息
归口单位:全国工业过程测量和控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发布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标准简介
本标准规定了仪器仪表恒定失效率验证试验及测定试验的一般原则、试验方案和可靠性特征量的估计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假定相邻失效间工作时间(对可修复产品)或失效前工作时间(对不可修复产品)的统计分布是服从指数分布(失效率为常数),并以两个相邻失效间工作时间的均值、失效前工作时间的均值及失效率为可靠性特征量的产品的可靠性试验。
除非另有说明,本标准均假设在累计试验时间内,失效时间或故障间隔时间是独立的,并且服从同一指数分布,即假设失效率或失效强度是恒定的。
标准内容
ICS25.040.40
备案号:45842—2014
中华人民共和国机械行业标准
JB/T6214—2014
代替JB/T6214—1992
仪器仪表可靠性验证试验
及测定试验(指数分布)导则
Guideto the reliabilitycompliancetest&determinationtest(exponentialdistribution)ofinstrumentation2014-05-06发布
2014-10-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前言
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3.1试验
3.2可靠性特征量
置信区间
失效(故障)
可靠性验证试验原则
可靠性验证试验的目的.
5.2可靠性验证试验基本类型
试验可能造成的风险..
5.4可靠性验证试验的要求
可靠性验证试验规范.
5.6可靠性验证试验方案的比较.5.7可靠性验证试验方案的一般特性5.8可靠性验证试验条件
5.9可靠性验证试验方案
6可靠性测定试验的原则
6.1可靠性测定试验.
6.2可靠性特征量的统计分析方法7试验条件
选择试验条件的一般原则.
预试验条件和修复性维修.
工作和环境条件
维修条件
受试产品的性能及失效判别
一般试验程序
试验前的准备
试验过程中的操作
试验结论,
9现场试验规定
试验条件
受试产品的性能监测
JB/T6214—2014
JB/T6214—2014
数据的收集.
10试验记录和报告
10.1概述
10.2试验记录
10.3试验报告,
附录A(规范性附录)仪器仪表可靠性截尾序贯试验方案的图和表附录B(规范性附录)仪器仪表可靠性定时/定数截尾试验方案的图附录C(规范性附录)备选定时/定数截尾试验方案的图c.1
求c和D的方法
风险α=β的求法
C.4n或的求法
C.5备选定时/定数截尾试验方案的图附录D(规范性附录)综合试验方案和备选序贯试验方案的表和图D.1
试验方案C.1和D.1
试验方案C.2和D.2
试验方案C.3和D.3-
试验方案C.4和D.4
试验方案C.5和D.5
试验方案C.6和D.6
试验方案C.7和D.7
试验方案C.8和D.8
α=5%,β=5%,D=1.7(见图D.1~图D.4,表D.3、表D.4)α=10%,β=5%,D=1.7(见图D.5~图D.8,表D.5、表D.6)...26
α=10%,β=10%,D=1.7(见图D.9~图D.12,表D.7、表D.8).64α=15%,β=5%,D=1.7(见图D.13~图D.16,表D.9、表D.10)...66α=20%,β=10%,D=1.7(见图D.17~图D.20,表D.11、表D.12)..69α=20%,β=20%,D=1.7(见图D.21图D.24,表D.13、表D.14)..71β=20%,D=1.7(见图D.25~
α=30%,
图D.28,表D.15、表D.16)
α=30%,β=30%,D=1.7(见图D.29~图D.32,表D.17、表D.18)附录E(资料性附录)2分布分位数表附录F(资料性附录)MTBF或MTTF的优选数系附录G(资料性附录)可靠性试验方案的举例G.1
概述,
截尾序贯试验方案的例子
定时/定数截尾试验方案的例子
备选定时/定数截尾试验方案的例子试验方案A.1的接收线和拒收线判决图试验方案A.1的工作特性曲线.
试验方案A.1判决的期望累计试验时间,试验方案A.2的接收线和拒收线判决图试验方案A.2的工作特性曲线
试验方案A.2判决的期望累计试验时间试验方案A.3的接收线和拒收线判决图试验方案A.3的工作特性曲线.
试验方案A.3判决的期望累计试验时间试验方案A.4的接收线和拒收线判决图,试验方案A4的工作特性曲线
试验方案A.4判决的期望累计试验时间77
图A.13试验方案A.5的接收线和拒收线判决图图A.14试验方案A.5的工作特性曲线图A.15试验方案A.5判决的期望累计试验时间,图A.16
试验方案A.6的接收线和拒收线判决图图A.17
试验方案A.6的工作特性曲线
试验方案A.6判决的期望累计试验时间试验方案A.7的接收线和拒收线判决图试验方案A.7的工作特性曲线,
试验方案A.7判决的期望累计试验时间试验方案A.8的接收线和拒收线判决图..试验方案A.8的工作特性曲线
试验方案A.8判决的期望累计试验时间.试验方案A.9的接收线和拒收线判决图试验方案A.9的工作特性曲线
试验方案A.9判决的期望累计试验时间试验方案B.1、B.2、B.3、B.4的工作特性曲线。试验方案B1判决的期望累计试验时间试验方案B.2判决的期望累计试验时间.试验方案B.3判决的期望累计试验时间试验方案B.4判决的期望累计试验时间..试验方案B.5、B.6、B.7、B.8的工作特性曲线试验方案B.5判决的期望累计试验时间.试验方案B.6判决的期望累计试验时间试验方案B.7判决的期望累计试验时间试验方案B.8判决的期望累计试验时间试验方案B.9、B.10、B.11的工作特性曲线试验方案B.9判决的期望累计试验时间.试验方案B.10判决的期望累计试验时间..试验方案B.11判决的期望累计试验时间.试验方案B.12、B.13的工作特性曲线试验方案B.12判决的期望累计试验时间试验方案B.13判决的期望累计试验时间..JB/T6214—2014
对α=β推荐值为2.5%、5%、10%、20%和30%,鉴别比D和可接受失效数c=0~8作为期望失效数山的函数
对c=0~8工作特性曲线:接收概率Pa作为真实期望失效数u(未知)的函数,54
对α=β推荐值为2.5%、5%、10%、20%和30%,鉴别比D作为期望失效数的函数...56图C.4对α=β推荐值为2.5%、5%、10%、20%和30%,可接受失效数c减去期望失效数Ao=C-o作为期望失效数uo的函数,图D.1
试验方案C.1和D.1的接收线和拒收线图D.2
试验方案C.1和D.1做出判决的期望累计试验时间T试验方案C.1和D.1做出接收判决的期望累计试验时间T(+)图D.4
试验方案C.1和D.1的工作特性P
试验方案C.2和D.2的接收线和拒收线57
JB/T6214—2014
试验方案C.2和D.2做出判决的期望累计试验时间T试验方案C.2和D.2做出接收判决的期望累计试验时间T(+)试验方案C.2和D.2的工作特性Pa试验方案C.3和D.3的接收线和拒收线试验方案C.3和D.3做出判决的期望累计试验时间T。试验方案C.3和D.3做出接收判决的期望累计试验时间T(+)试验方案C.3和D.3的工作特性Pa试验方案C.4和D.4的接收线和拒收线试验方案C.4和D.4做出判决的期望累计试验时间T。试验方案C.4和D.4做出接收判决的期望累计试验时间T(+)试验方案C.4和D.4的工作特性Pa.试验方案C.5和D.5的接收线和拒收线试验方案C.5和D.5做出判决的期望累计试验时间T.试验方案C.5和D.5做出接收判决的期望累计试验时间T(+)试验方案C.5和D.5的工作特性Pa试验方案C.6和D.6的接收线和拒收线试验方案C.6和D.6做出判决的期望累计试验时间T。试验方案C.6和D.6做出接收判决的期望累计试验时间T。(+)试验方案C.6和D.6的工作特性P。.试验方案C.7和D.7的接收线和拒收线试验方案C.7和D.7做出判决的期望累计试验时间T。试验方案C.7和D.7做出接收判决的期望累计试验时间T+)试验方案C.7和D.7的工作特性P..试验方案C.8和D.8的接收线和拒收线试验方案C.8和D.8做出判决的期望累计试验时间T。试验方案C.8和D.8做出接收判决的期望累计试验时间T。(+)试验方案C.8和D.8的工作特性P..截尾序贯试验方案A.7的示例1~
截尾序贯试验方案A.7的示例2-
表1不同类型试验方案的优点和缺点.表2推荐的样品数。
表3截尾序贯试验方案.
表4定时/定数截尾试验方案.
附录D中的综合试验方案..
α=β=0.20,D=3,mo=3×10^h
α=β=0.20,D=3,mo=3×10h
MTBF双侧(或单侧)的置信限系数(失效时计算用)CL、Cu表7MTBF双侧(或单侧)的置信限系数(定时截尾计算用)CL、Cu.表8可靠性试验(或现场数据)审核表表A.1
试验方案A.1的接收线和拒收线判决表试验方案A.2的接收线和拒收线判决表试验方案A.3的接收线和拒收线判决表试验方案A.4的接收线和拒收线判决表.试验方案A.5的接收线和拒收线判决表,62
表A.6试验方案A.6的接收线和拒收线判决表试验方案A.7的接收线和拒收线判决表..表A.7
试验方案A.8的接收线和拒收线判决表..表A.9
试验方案A.9的接收线和拒收线判决表.表D.1
截尾序贯试验方案
综合试验方案
试验方案C.1和D.1的接收线和拒收线判决表试验方案C.1和D.1做出判决的期望试验时间和工作特性Pa试验方案C.2和D.2的接收线和拒收线判决表试验方案C.2和D.2做出判决的期望试验时间和工作特性Pa试验方案C.3和D.3的接收线和拒收线判决表试验方案C.3和D.3做出判决的期望试验时间和工作特性Pa试验方案C.4和D.4的接收线和拒收线判决表试验方案C.4和D.4做出判决的期望试验时间和工作特性P试验方案C.5和D.5的接收线和拒收线判决表试验方案C.5和D.5做出判决的期望试验时间和工作特性P试验方案C.6和D.6的接收线和拒收线判决表试验方案C.6和D.6做出判决的期望试验时间和工作特性Pa试验方案C.7和D.7的接收线和拒收线判决表,试验方案C.7和D.7做出判决的期望试验时间和工作特性P试验方案C.8和D.8的接收线和拒收线判决表试验方案C.8和D.8做出判决的期望试验时间和工作特性P给出自由度和求)或1-)的表
截尾序贯方案A.7的示例1
截尾序贯方案A.7的示例2
JB/T6214—2014
JB/T6214—2014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代替JB/T6214一1992《仪器仪表可靠性验证试验及测定试验(指数分布)导则》,与JB/T6214一1992相比主要技术变化如下:第1章“范围”中,删除了“寿命服从指数分布或近似指数分布”的表述,增加了“恒定失效率验证试验”的表述,以及“除非另有说明,本标准均假设在累计试验时间内,失效时间或故障间隔时间是独立的,并且服从同一指数分布,即假设失效率或失效强度是恒定的”的表述;修改更新了第2章“规范性引用文件”;修改补充了第3章“术语和定义”;修改补充了第4章“符号”;
增加了5.1“可靠性验证试验的目的”中的c)、d)、e)项目;增加了5.4.5.3、5.4.5.4、5.4.5.6、5.4.5.7和5.4.5.8的规定;增加了5.2.3备选定时/定数截尾试验和5.2.4综合试验;增加了5.6可靠性验证试验方案的比较;增加了5.7可靠性验证试验方案的一般特性;增加了5.8.2试验条件和试验循环;增加了“一般所需样品数量不得少于3台”的相关规定(见5.8.3);增加了5.8.4数据记录;
增加了5.8.5累计试验时间;
增加了5.8.6失效数;
-增加了5.8.7失效时的处理和故障检修;增加了5.9可靠性验证试验方案;增加了7.1选择试验条件的一般原则;增加了7.2预试验条件和修复性维修:删除了原标准的7.3.2统计试验方案选择的一般原则;删除了原标准的7.4.2累计试验;增加了7.5.3“多个样品进行试验”的相关规定;删除了原标准的附录A“仪器仪表可靠性试验方案”;增加了附录A“仪器仪表可靠性截尾序贯试验方案的图和表”增加了附录B“仪器仪表可靠性定时/定数截尾试验方案的图”;-增加了附录C“备选定时/定数截尾试验方案的图”;增加了附录D“综合试验方案和备选序贯试验方案的表和图”。本标准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提出。本标准由全国工业过程测量和控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124)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上海工业自动化仪表研究院、上海仪器仪表自控系统检验测试所。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刘建侯、李佳嘉、谢亚莲。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JB/T6214—1992。
1范围
仪器仪表可靠性验证试验
及测定试验(指数分布)导则
JB/T6214—2014
本标准规定了仪器仪表(以下简称产品)恒定失效率验证试验及测定试验的一般原则、试验方案和可靠性特征量的估计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假定相邻失效间工作时间(对可修复产品)或失效前工作时间(对不可修复产品)的统计分布是服从指数分布(失效率为常数),并以两个相邻失效间工作时间的均值、失效前工作时间的均值及失效率为可靠性特征量的产品的可靠性试验。除非另有说明,本标准均假设在累计试验时间内,失效时间或故障间隔时间是独立的,并且服从同一指数分布,即假设失效率或失效强度是恒定的。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2900.13电工术语可信性与服务质量GB/T5080.1可靠性试验第1部分:试验条件和统计检验原理GB/T5080.2可靠性试验第2部分:试验周期设计GB/T5080.4一1985设备可靠性试验可靠性测定试验的点估计和区间估计方法(指数分布)GB/T5080.7设备可靠性试验恒定失效率假设下的失效率与平均无故障时间的验证试验方案JB/T50123仪器仪表现场工作可靠性、有效性、维修性数据收集指南3术语和定义
GB/T2900.13和GB/T5080.7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试验
可靠性试验reliabilitytest
对产品可靠性量度或性质进行测量、定量或分类所实施的试验。3.1.2
验证试验compliancetest
证明产品的特性或性能是否符合规定要求的试验。3.1.3
测定试验determinationtest
确定产品特性值或性能值的试验。3.1.4
laboratorytest
实验室试验
JB/T6214—2014
在实验室规定与受控的条件下(模拟或非模拟现场条件)所做的验证试验或测定试验。3.1.5
现场试验fieldtest
在工作、环境、维修和测量条件均做记录的现场所进行的验证试验或测定试验。3.2可靠性特征量
平均寿命(m)和失效率(a)
averagelife&failurerate
平均寿命对可修复产品指两个相邻失效间工作时间的均值,也称平均失效间隔时间(MTBF),对不可修复产品指失效前工作时间的均值,也称平均失效前时间(MTTF)。失效率指工作到t时刻尚未失效的条件下,在t时刻后的单位时间内发生失效的概率)。在假设寿命服从指数分布的情况下,平均寿命和失效率之间的关系满足以下假设:2=1/m
观测的MTBF,即MTBF观测值(m)observedMTBF总工作时间除以关联失效数,即m=T/r。3.2.3
验证的MTBF区间
validationofMTBFinterval
在试验条件下真实MTBF的可能范围,即在所规定的置信区间范围内对MTBF的区间估计。3.2.4
平均寿命的下限(m)或恒定失效率上限(a)lowerlimitofaveragelife&upperlimitofconstantfailurerate
m1是不合格的平均寿命MTBF(或MTTF)值。表示标准的试验方案只以高概率拒收其真实的平均寿命接近下限(m)的产品,ml=1/2l。3.2.5
规定的MTBF(me)或MTBF上限或规定失效率(设计目标)(ao)theprovisionsoftheMTBF(mo)orupperlimit of MTBF ortheprovisions of failureratemo是合格的平均寿命MTBF值。mo=1/元。(设计目标),表示标准的试验方案以高概率接收其真实的MTBF接近(mo)的产品,该值(m)实际上可以根据以往的经验和掌握的信息来得到。3.2.6
预计的MTBF(mp)estimatedMTBF用可靠性预计方法确定的MTBF值,它是产品设计和使用环境的函数,且在数值上应等于或大于(mo),以保证产品可靠性试验期间能以高概率接收。3.3风险
生产方风险(α)productionsideofrisk产品MTBF的真值等于MTBF试验值的上限值时,产品被拒收的概率(合格产品被误判为不合格的概率)。当实际的MTBF值大于试验值的上限时,产品被拒收的概率将低于生产方风险。3.3.2
使用方风险(β)
counterpartyrisk
产品MTBF的真值等于MTBF试验值的下限值时,产品被接收的概率(不合格产品被误判为合格的概率)。
鉴别比(D)
discrimination ratio
JB/T6214—2014
规定的平均寿命(mo)(或平均寿命上限)与平均寿命下限(m)之比,即D=mo/ml。3.4置信区间
双侧置信区间sideconfidenceinterval若mL和mu是平均寿命观测值的两个函数,m是待估计的总参数,概率P等于1-(此处1-是一个指定的小于1的正数),则mz和mu之间的区间称m的双侧置信区间。m和mu分别称为置信下限和置信上限。
单侧置信区间onesideconfidenceinterval若mz(或mu)是平均寿命观测值的函数,m是待估计的总体参数,概率P(m≥mz)或P(m≤mu)等于1-(此处1-是-个指定的小于1的正数),则从m到m的最大可能值之间的区间或从m的最小可能值至mu的区间,称为m的单侧置信区间。mL和mu分别称为置信下限和置信上限。3.4.3
置信水平(简称C.L)
confidencelevel
在置信区间中所涉及的概率1-的值,为显著水平。3.5失效(故障)
失效failure
产品终止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的事件。对可修复产品的失效也称为故障。对于每个要监测的参数均应规定可接受的极限范围。当在规定环境条件下,被测的任何一个参数永久地或间断地超出这些规定的极限范围时,就应认为已经发生了一个失效。3.5.2
故障fault
产品不能完成要求的功能的状态。预防性维修或其他计划的行动或因缺乏外部资源的情况除外。注:故障通常是产品自身失效引起的,但即使失效未发生,故障也可能存在。3.5.3
致命失效critical failure
可能导致人员伤亡、重要物件损坏或其他不可容忍后果的失效。3.5.4
非致命失效non-criticalfailure不太可能导致人员伤亡、重要物件损坏或其他不可容忍后果的失效。3.5.5
严重故障majorfault
影响产品主要功能的失效。
轻度故障minorfault
未影响产品主要功能的失效。
误用失效(故障)
misusefailure(fault)
使用中施加的应力超出产品能力所允许的范围而引起的失效(故障)。3
JB/T6214—2014
误操作失效(故障)mishandlingfailure(fault)由于对产品操作不正确或粗心而引起的失效(故障)。3.5.9
弱点失效(故障)weaknessfailure(fault)施加的应力未超出产品允许范围,由于产品本身的弱点引起的失效(故障)。3.5.10
designing failure (fault))
设计失效(故障)
产品设计不当引起的失效(故障)。3.5.11bZxz.net
制造失效(故障)manufacturingfailure(fault)由于产品未按设计或规定的工艺制造而引起的失效(故障)。3.5.12
突然失效suddenfailure
事前的检测或监测不能预计到的失效3.5.13
渐变失效gradualfailure
同义词:漂移失效
产品规定的性能随时间的推移逐渐变化产品的失效。3.5.14
文catalepticfailure
突变失效
使产品完全不能完成所有规定功能的突然失效。3.5.15
独立失效(故障)independentfailure(fault)不是由另一个产品的失效或故障直接或间接引起的产品的失效。3.5.16
从属失效(故障)
dependentfailure(fault)
由另一个产品的失效或故障直接或间接引起的产品的失效。3.5.17
多重失效multiplefailure
同时发生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立失效。若故障检测期间发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零件失效但不能证实这些失效之间相互的关系时,视其为多重失效。3.5.18
间歇失效intermittentfailure
产品未经任何修复性维修而在有限的持续时间内自行恢复执行规定功能的失效。这种失效是反复出现的。
反复失效repeatedfailure
产品在相同或等效的试验条件下,出现两次或两次以上的在相同部位或不同部位且用途相同的同一元器件、部件的失效,或是由于相同制造厂同一类型元器件、部件的失效导致受试产品两次或两次以上的失效。
注:当这种失效一旦发生,无论其失效数多少都不再考虑正常的接收或拒收判据,应立即做出拒收的判决,这类失效的定义应在详细的可靠性试验方案中加以规定。4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