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其他行业标准 > TB/T 2073-2010电气化铁路接触网零部件技术条件
TB/T 2073-2010

基本信息

标准号: TB/T 2073-2010

中文名称:电气化铁路接触网零部件技术条件

标准类别:其他行业标准

英文名称:General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of fittings for overhead contact in electrification railway

标准状态:已作废

发布日期:2010-06-09

实施日期:2010-12-01

作废日期:2021-05-01

出版语种:简体中文

下载格式:.pdf .zip

下载大小:25067966

相关标签: 电气化铁路 接触网 零部件 技术

标准分类号

标准ICS号:电气工程>>29.280电力牵引设备

中标分类号:铁路>>牵引供电>>S82接触网零件

关联标准

替代情况:替代TB/T 2073-2003;被TB/T 2073-2020代替

出版信息

出版社:中国铁道出版社

标准价格:10.0

出版日期:2010-12-01

相关单位信息

起草人:高鸣、邢尊军、王作祥、张焕武

起草单位:中铁电气化局集团有限公司、中铁电气化勘测设计研究院

归口单位:中铁电气化局集团有限公司

提出单位:中铁电气化局集团有限公司

发布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

主管部门:中铁电气化局集团有限公司

标准简介

标准规定了电气化铁路接触网零部件的术语、定义、分类、技术要求、检验规则、标志及包装。 本标准适用于电气化铁路接触网系统各类零部件。 对城市轨道交通架空接触网采用的同类零部件可参照本标准,对在特殊腐蚀介质区段(如城郊SO2,等烟气严重地段)和高寒、高拔环境条件下使用的接触网零部件还应满足其他的有关规定。


标准图片预览






标准内容

ICS29.280
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行业标准
TB/T2073—2010
代替TB/T2073—2003
电气化铁路接触网零部件
技术条件
General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of fittingsfor overhead contact system in electrification railway2010-06-09发布
2010-12-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发布
TB/T2073—2010
本标准对应于德国DINVDE0216《接触网装置用配件静态机械性能、要求、检验》,本标准与DINVDE0216的一致性程度为非等效,主要差异如下:按照我国国家标准对编排格式的要求进行了修订;将国外标准的表述改为适用于我国标准的表述;-增加了接触网零部件加工工艺要求;对接触网零部件材质选用牌号作出规定;修改了接触网零部件的检验规则。本标准代替TB/T2073—2003《电气化铁道接触网零部件技术条件》。本标准与TB/T2073—2003相比主要变化如下:增加了铜镍硅CuNi,Si、铸造铝合金AISi7Mg0.3及AISi7Mg0.6、铝合金型材6082等材质;在零部件的分类中取消了套管铰环、钩头鞍子等零部件;增加了整体吊弦装置、承力索座、限位定位装置、弹簧补偿装置、腕臂及定位管支撑、隧道单支撑装置、隧道内水平支撑装置、隧道下锚补偿装置等零部件;
-对滑动荷重及耐拉伸(压缩)荷重要求进行了修订;-增加了对腕臂装置及定位装置的考核要求;-对限位定位装置的抬升限位要求进行了规定;-对紧固力矩的要求进行了补充修订;对棘轮补偿装置的补偿绳材质进行了修订;在技术要求中增加了对弹簧补偿装置张力误差及疲劳试验的要求;一增加了对不同零部件振动试验、疲劳试验的具体技术要求。TB/T2073是电气化铁路接触网零部件系列标准之一,该系列标准的结构为:-TB/T2073—2010《电气化铁路接触网零部件技术条件》;-TB/T2074—2010《电气化铁路接触网零部件试验方法》;TB/T2075—2010《电气化铁路接触网零部件》(共23个部分)。本标准由中铁电气化局集团有限公司提出并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中铁电气化局集团有限公司、中铁电气化勘测设计研究院。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高鸣、邢尊军、王作祥、张焕武。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TB/T2073—1989,TB/T2073—1998,TB/T2073—2003。Ⅱ
1范围
电气化铁路接触网零部件技术条件TB/T2073-2010
本标准规定了电气化铁路接触网零部件(以下简称零部件)的术语、定义、分类、技术要求、检验规则、标志及包装。
本标准适用于电气化铁路接触网系统各类零部件对城市轨道交通架空接触网采用的同类零部件可参照本标准,对在特殊腐蚀介质区段(如城郊SO,等烟气严重地段)和高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
是的肉
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
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
GB/T196—200
GB/T197—2003
GB/T470—20
GB/T699-
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居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车)或修订
爱新版本。
通螺纹
通螺纹
GB/T700—20
GB/T985.1
CB/T1173—1995
GB/T1176—1987
GB/T1220—2007
GB/T1591—2008
GB/T1804—2000
CB/T2829—2002
礼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基本尺寸(ISO724:1993,MOD)公差与配合(ISO965-1:1998,MOD)锭(ISO752
质碳素结构钢
素结构钢(IS0630:1995,MOD)气焊、焊条电弧焊、气体保护焊和高能束焊的推荐坡口(ISO96921-1:2003MOD)
造铝合金
造铜合金技术条件(negISO1338:1977)不象钢棒
金高强度结构钢
卡注公差的线性和角度尺寸的公差(egIS02768—1:1989)周期检合计数抽样程序及抽样表(适用于对过程稳定性的检验)紧固件机械性能
GB/T3098.6—2000
不锈钢螺栓、螺钉和螺柱(idtIS03506—1:1997)CB/T3098.15—2000 紧固件机械性能 不锈钢螺母(idtISO3506—2:1997)GB/T4056—2008
GB/T4423—2007
GB/T5117—1995
GB/T5231—2001
GB/T6414—1999
GB/T6892—2006
GB/T9439—1988
GB/T10431—2008
CB/T11352—2009
GB/T12361—2003
GB/T12362—2003
绝缘子串元件的球窝连接尺寸(IEC60120:1984,IDT)铜及铜合金拉制棒
碳钢焊条
加工铜及铜合金化学成分和产品形状铸件尺寸公差与机械加工余量(eqvISO8062:1994)般工业用铝及铝合金挤压型材
灰铸铁件
紧固件横向振动试验方法
般工程用铸造碳钢件(ISO.3755:1991、ISO4990:2003,MOD)钢质模锻件通用技术条件
公差及机械加工余量
钢质模锻件
TB/T2073-2010
CB/T20078—2006铜和铜合金锻件TB/T2074电气化铁路接触网零部件试验方法TB/T2075(所有部分)电气化铁路接触网零部件YS/T6492007
EN1706—1998
EN12163—1998
3术语和定义
铜及铜合金挤制棒
铸造铝及铝合金化学成分及机械性能铜合金棒材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1
failing load
破坏荷重
按规定的试验方法,零件
成者①现裂纹或试验荷
注:破坏是指零件发生断裂
最大工作荷重
paxica
零件允许承受的量
滑动荷重
试验荷重因零件
夹及楔形线夹类零
拉伸破坏荷重
零件承受拉伸不
耐拉伸荷重
working load
荷重值。
继续上升时等。
素、零件与零件之间产生相对位移(相对位移不超过1.5mm,螺纹锥套式线而不能继续
上时的告宿
lefailing load
三破坏时的
withsta
ndtensile
零件按规定的荷重个
压缩破坏荷重
重值。
定时间的拉伸荷重试验时,不产生永久变形等异常状态的荷重值。A
compceesion failing load
零件承受压缩荷重产
生破时的社
荷重值。
耐压缩荷重withstandcompression load是的间的压缩荷重试验时,不产生永久变形等异常状态的荷重值。零件按规定的荷重值,承受
疲劳破坏荷重tired failingload零件按规定的安装条件和试验方法,经过疲劳试验后,再对零件进行机械性能试验的过程中零件产生破坏时的荷重值。
最大力矩
maximumtorque
对零件的紧固螺栓或螺母施加扭矩,检查零件挠度、变形、破坏和线索夹紧状况等试验过程中,零件所能承受的最大扭矩值。
接触电阻
contactresistance
零件与线索连接(或夹紧)时,规定测点之间的电阻值。2
允许温升allowedtemperature-rise零件某一点的允许温度与基准温度(35℃)之差。3.12
载流量 current-carrying capacity零件在不超过允许温升条件下,长期通过的最大电流值。3.13
螺栓紧固力矩grippingmomentof bolt用扭力扳手紧固时,施加于螺栓或螺母的紧固力矩值。HOUSE
4接触网零部件的分类(按主要
4.1悬吊零件
悬吊线索及杆件的零
TB/T2073-2010
承力索座、座鞍子承力索吊弦线夹、接触线吊弦线整体吊弦装置
英、双横承为索线夹、耳环杆、中心锚结线夹、承力SHING
长吊环、横承力索线
夹、悬吊滑轮、定位环线夹
索中心锚结线夹等。
4.2定位零件
如:定位线夹
固定接触线位置
支持器、线岔等。
4.3连接零件
起连接作用的零
4.4锚固零件
接触网终端各
索终端锚固线夹、UT
4.5补偿零件
如:连接器、定位环、
固用的零件。
张线夹等。
定位器、软定位器、T形定位器、支持器、长管双耳、接触线及承力索接头线夹等。如:双耳楔形线夹、杆座楔形线夹、接触线终端锚固线夹、承力的零件。如:滑轮组补偿装置、棘轮补偿装置、弹簧补偿装置、坠砭等。下锚张力补偿调
4.6支撑零件
支撑装置用的零件
双腕臂上底座、双腕臂下底压腕臂、腕臂支撑、定位管、定位管支撑、杆环杆、软横跨固定底座等。4.7电连接零件
接零件或线索之间的电气接续零件。女由供电线向接触网供电的电连接如:电连接线夹(长方形)、电连接线夹(全压接型)、接触线电连授线夹(斜型)、接触线电连接线夹(垂直型)、接触线电连接线夹(全压接型)。
4.8接地零件
固定接地连线、接地线或接地电缆的零件。如:接地线连接线夹、接地线夹等。4.9隧道零件
隧道内接触网系统专用的零件。如:水平悬挂底座、防腐型调整螺栓、悬吊滑轮支架、隧道用悬吊滑轮、可调整底座、弓形腕臂、吊柱、固定底座、隧道用非限位定位装置、隧道用限位定位装置、重型锚臂装置、拉线底座、拉杆、转向轮、限制架等。5技术要求
5.1基本要求
5.1.1零部件适用的环境温度为-40℃~+40℃。5.1.2零部件应按本标准及经规定程序批准的图纸和技术文件制造。3
TB/T2073-2010
5.1.3制造零件的原材料,应按零件图纸规定的材料牌号选用,并符合有关材料标准的化学成分和技术要求。
5.1.4为改善连接类零件的电气和机械性能,零件与线索贴合处允许增加齿纹表面。5.1.5零部件的结构及材料应满足在露天、隧道环境下排除积水的可能性和有较高的耐腐蚀性及在特殊条件时的抗脆裂性,零件使用的材质应匹配,并考虑避免材料的电化学腐蚀。5.1.6凡与接触线连接、固定的零件,其夹槽应与接触线的沟槽相吻合,夹槽的强度及螺栓的紧固力矩应满足接触线振动的要求。
5.1.7铰接结构应保证相连零件间在一定范围内自由活动,同时在运营条件下不应自然脱落。5.1.8与绝缘子连接的杆头和球窝其连接尺寸应符合CB/T4056—2008的规定。5.1.9
零部件表面应光洁、无裂纹、疤痕和剥离以及其他制作质量的缺陷。凡用螺栓夹紧的零部件,保证螺母固定两接触面的平行及螺栓孔的垂直度。5.1.10
零部件应配套齐全
5.2主要材质的要求
,装卸灵活,并具有互换性
5.2.1碳素结构钢应符
合CB/T700-
-2006的规定,牌号不低于Q2354;优质碳素结构钢应符合CB/TSHING
699—1999的规定,牌
于Q345A。
5.2.2灰铸铁应符
铸钢应符合
铸造铜合金
铜和铝青镜
号为T2,铝青铜牌
5.2. 6铜镍硅合全
20号;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应符合CB/T15912008的规定,牌号不低T9439-
1988的规定,牌号为HT
1550。
11352—2009的规定,牌号不低于ZC270-500。CB/T1176-1987的规定,铸铝青铜牌号不低于ZCuAl1oFe3。应符合GB/T
A19-4。
5231-2001CB/T4423-
2007或YS/T6492007的规定,铜牌锻件
应符合GB/T20078—
2006的规定,牌号为CuNi,Si
立符合EN1
铜镍硅合金
12163—1998的规定,牌号为CuNi,Si。型
铝和铝合金型材应符合GB/T
于6082、热处理状态
6892—2006的规定,铝的牌号不低于1050A:铝合金的牌号不低
(补偿骨轮本体及棘轮本体用除外)应符合EN17065.2.9
铸造铝合金
Si7Mg0.3及AISi7Mgo.6锈造方法为金属型铸造,热处理状态为T6。1998的规定,牌号为A1-
5.2.10补偿滑轮及棘轮日铸造铝合金应符合GB/T1173—1995的规是,牌号为ZA1Si7Mg1A、铸造方法为金属型铸造,热处理状
5.2.11不锈钢件应符合CB/20
-2007的规定,宜采用奥氏体不锈钢。5.2.12零件也可采用综合性能优上述材料的其他材质。5.3制造质量与公差的要求
5.3.1铸件不允许有裂纹、冷隔、穿透性和对应缺陷。铸件表面及内部质量的具体判定条件应符合TB/T2074中的有关规定。
铸件的基本尺寸,壁厚尺寸及错型值的极限偏差应符合GB/T6414—1999的规定,铸铁件及铸钢件未注公差不应低于CT11,有色金属铸造件未注公差不应低于CT10。5.3.2对于冲压、锻造的零部件应满足工艺要求,并在铰接面不应有压锻痕迹或凹陷。冲压与气割件的切割面应均整,并倒棱去刺,锻件连接接触部位不允许错型,锻件和热弯件不允许有过烧、叠层、局部烧熔和氧化鳞片等缺陷,热弯件弯曲部位应圆滑过渡。锻件应符合GB/T12361—2003、GB/T12362—2003的规定,尺寸公差为精密级:冲压件尺寸的极限公差应符合GB/T1804—2000的规定,未注尺寸公差不应低于CB/T1804—c。5.3.3铜、铝及其合金零部件的要求如下:a)铜、铝及其合金零部件表面应光滑、平整、清洁,不应有裂纹、压折、严重划伤等缺陷。4
TB/T2073-2010
b)铜、铝及其合金零部件电气接触表面,不允许有碰伤、斑点、凹坑、压印等缺陷。采用焊接工艺制造的铜铝过渡的电连接零件,在铜铝焊接处应能承受180°弯曲而不出现焊c)
缝断裂情况。弯曲半径根据同等规格的铝板厚度确定。d)采用焊接铜铝过渡的电连接件应在300℃不脱开。5.3.4焊接零部件的要求如下:
焊接结构型式应符合CB/T985.1—2008的要求,碳素钢焊接件的焊条应符合GB/T5117—1995的规定,选用牌号应符合制造工艺的要求。气割件、焊接件尺寸极限公差应符合CB/T1804一2000的规定,未注尺寸公差不应低于GB/T1804—V。a)焊缝表面应清除焊渣、溅斑和焊瘤,并有光滑面或微鳞状面、平滑地接至主体金属;焊缝应为细密平整的细鳞形,并应封边,咬边深度不大于1mm;b)
爽湾等缺陷。
c)焊缝应无裂纹、气孔
5.3.5零部件机加工的要求
因纸及技术文件要求的表面
a)零部件应按照
b)零部件机加
于GB/T180
5.4零部件机械性能
5.4.1一般要求
零部件的组成应
荷重(包括紧固件对
5.4.2最大工作荷
丰荷可
零件的最大工
以及由风作用、温度变化
5.4.3静应力测试
对于关键受力件
5.4.4安全系数
粗糙度、加工精度、公差进行制造;合GB/T1804—2000的规定,未注尺寸公差不应低寸的极限公差应符
斤引用规范的要求和设计的技术条件,同时零部件在使用期间应能承受所有成的预紧荷重和工作弯矩)和各种功能要求。应根据在正常状态下接触网线索和其他零件的张力、重量引起的机械荷重,覆冰等引起的附加荷重,并考虑安装、维修所产生的荷重等综合因素确定。行静应力测试,测试结果应符合设计要求。应
安全系数按下列要习
a)采用碳素结构钢
优质碳素结构钢及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制造的零件可用许用应力法进行计算。零件最大立力和压应力不应大于材料屈服强度的67%,最大剪应力不应大于材料屈服强度的42%
手、铸钢必有
b)钢结构焊接件
5.4.5滑动荷重
滑动荷重按下列要求:
有色金属零件的安全系数不应小于3.0a)用于与线索机械接续连接与终端锚固的零部件(如,终端锚固线夹、承力索接头线夹、接触线接头线夹等):应在不小于3信最大工作荷重或被接续连接线索标称拉断力的95%这二者之中较小的荷重范围内,线索不应从线夹中滑脱或在终端锚固线夹处断线。用于与线索机械接续连接及与终端锚固以外的零部件(如:中心锚结线夹与接触线及承力b)
索的连接处、定位线夹、承力索座、套管双耳、定位环、定位环线夹等):其滑动荷重应不小于在沿着滑动方向的最大工作荷重的1.5倍。防断型中心铺结线与中心铺结绳之间的滑动荷重要求:应在不小于中心锚结线夹最大工作荷重的1.5倍或中心锚结绳标称拉断力的95%二者之中较小的荷重范围内,中心锚结绳不应从中心锚结线夹中滑脱或在中心锚结线夹内部及端口处断线。防窜型中心锚结线夹与中心锚结绳之间的滑动荷重要求:应在接触线最大张力差的3.0倍d
荷重范围内,中心锚结绳不应从中心锚结线夹中滑脱5
TB/T2073-2010
5.4.6腕臂支撑装置工作荷重类型及组合工作荷重类型及组合见表1。
表1腕臂支撑装置工作荷重类型及组合接触悬挂
工作类型
工作支
非工作支
接触悬挂垂直荷重
接触悬挂垂直荷重
各项荷重的数值根据具体工程项目确定5.4.7耐拉伸(压缩)荷重
工作荷重组合
工作支承力索水平工作荷重
非工作支承力索水平工作荷重
工作支接触线水平工作荷重
非工作支接触线水平工作荷重
耐拉伸(压缩)荷重按下列要
置中两定位管及定位器支座在根据实际工程所规定的安装状态下组合腕臂装置与定位
安装后,其腕臂
1)在根据表
金方法详见TB/T2074):
具体试
管应满足下列要求
铁工作荷重组合条件工
:钢材质腕臂及定位管的挠度不大于定的最
材质腕臂
2)在表1
营中经卖
b)定位装置
1)对各
5.4.8疲劳破坏
凡用于接触网
疲劳破坏。
立器行
的最大工
类型的定
及定位管的挠度不大于
荷重组合
5倍的条件
立器及限位定位器应满足
0%L(为腕臂或定位管的长度)。:腕臂及定位管不产生塑性变形。列要求:
的定位器及限位定位器施加最大工作荷重时:其尧度值不大于0.7%L(L的长度)。
值应为最大
5倍,耐压缩荷重值应为最大工作荷重,对各种类及限位定位器施加耐拉伸荷重或耐压缩荷重后:其不应产生塑性变形。A
受力件及夹
5.4.9残余应力
采用模锻的关键受型
要触线的零部件,应防止在频繁振动和特定应力作用下引起的应消除零部件的残余应力。铜合金、不锈钢件应进行应力腐蚀试验。5.4.10焊接的零部
采用焊接的零部件经的拉应力压应力、剪应力应符合焊缝许用应力的规定。5.4.11螺纹连接受力的零件
螺纹连接受力的零件,在螺些固时,应能保证零件的刚性、防松能力和清动的要求,并无永久变形(即受力零件变形应在允许的弹性范围内入年按规定紧固力矩紧固。推荐的紧固力矩值及误差范围见表3。5.4.12下锚补偿装置
5.4.12.1滑轮组和棘轮下锚补偿装置的传动效率不小于0.970;弹簧下锚补偿装置的张力误差不大于额定工作荷重的4%。
5.4.12.2棘轮下锚补偿装置在断线制动时,坠铊下落距离不大于200mm;弹簧下锚补偿装置在断线制动时,制动距离<100mm。
5.4.12.3滑轮组下锚补偿装置的补偿绳采用奥氏体不锈钢钢丝绳或浸沥青镀锌钢丝绳;棘轮下锚补偿装置及弹簧下锚补偿装置的补偿绳采用浸沥青镀锌钢丝绳。5.4.13振动及疲劳试验(补偿装置除外)振动及疲劳试验按下列要求:
a)振动试验:
安装条件:按使用工作状态安装试验荷载:最大工作荷重
振动波形:正弦波
垂直振幅:±35mm
振动频率:3Hz~5Hz
一振动次数:2×106
疲劳试验:
安装条件:按使用工作状态安装试验荷载及幅值:最大工作荷重±30%最大工作荷重疲劳交变波形:正弦波
疲劳频率:1Hz~3Hz
一疲劳次数:5×10
5.4.14滑轮组和棘轮补偿装置的疲费试验滑轮组和棘轮补偿装置的疲劳试验按下列要求:a)安装条件:按使用快态安
疲劳次数:20.000m
疲劳试验时在补偿
d)疲劳试验的试
绳上所加的补偿力:补偿绳工作荷重;方法详见
IB/T2074E
的相关规定
TB/T2073-2010
量的疲劳试
5.4.15弹簧下锚补
工作行程(拉出和缩回为1次行程)内进行5×10次疲劳试验,疲劳张力弹簧补偿装置在对
为额定张力。
5.4.16试验结果
代验后,不应出现裂纹或损坏(补偿装置应转动灵活,无卡滞、无变形现象),机零部件经振动
手5%0传动效率及张力误差降低不大于2%。械性能下降不大于
5.4.17 需进行试验的零部件
需进行振动试验及疫势试验的零部件的具体品种详见TB/T2075。5.4.18限位定位装
限位定位装置应
有定位器在接触线定位点处抬升量至一定范围时限制抬升的限位功能,限位抬拟还最大抬升量或实测最大抬升量的1.5倍(或根据用户的要求确定)。升量不应小于接触线模
5.5零部件电气性能
我夹、接触线电连接线夹、铜铝过渡线夹)和接触线接头线夹、5.5.1专用于线索电连接零件电连接线载流承力索接头线夹及载流整体吊孩的电气接触性能应符合下列规定:线索接续处两测点之间中阻应不大于同等长度被连接线索的电阻。a)
零件的温升不应大于被接续线索的温升,对于不同材质的零件允许最高温度不应超过下列b)
数值:
一铜质为95℃
铝青铜合金为125℃
铜镍硅合金为150℃
铝质为80℃
铝镁硅合金为125℃,其余铝合金为90℃钢质为125℃
承受电气接续的所有零件,其载流量不应小于被连接线索的载流量(对于同直径的线索,其c)
载流量以较小者为准)。
5.5.2各种线夹与线索固定或连接时,出线口过渡均应做成圆滑状,夹持和连接处不应使线索损伤和折断。线夹与线索导电接触面应涂导电脂,采用压接型电连接零件应用防氧化腐蚀的导电脂填充电连7
TB/T2073-2010
接零件压接部位内部的空隙
5.5.3凡电气接续的所有零部件应进行短路电热循环试验,短路冲击次数3次,冲击电流5000A,冲击时间0.5s,电热循环次数200次。在短路电热循环试验后的电阻值不应大于同等长度线索电阻值(对于不同直径的线索,其电阻值以较大者为准)。5.6零部件的防腐蚀要求
5.6.1钢制件、铸铁件、铸钢件其表面均应进行防腐处理,当采用热浸镀锌时镀层种类、方法与厚度应按本标准和技术文件进行,锌应符合GB/T470—2008的规定。对零件的热浸镀锌层要求如下:a)零件的热浸镀锌分为1级,2级、3级,详见表2。表2热浸镀锌厚度及重量
镀层重量不小于
度不小于
镀层均勾性硫酸铜浸人次数)不小于4
立按见走
兰对金属表面进行预处理,镀锌层应为全面镀层(没有裂纹与气泡),与主体镀锌前应
人的附着力。
金属有面
c)对于焊接
d)螺栓、螺
,应在焊接后按规定清理焊缝及表面,再进行镀锌处理。采用1级镀锌并涂防腐油。
包括不锈钢
锚栓除外)埋人隧道衬砌或洞门墙的部分应进行防腐处理,宜采用镀锌后涂两遍隧5.6.2零件(化学
防腐漆。要求涂漆防腐的零件,油漆应选用较高耐腐性能,并且油漆涂层应完整,道防腐漆或沥青漆
不应有漏漆、起泡
卷皮、剥落等
5.6.3铝及铝合金
铸造件除外
表面应进行氧化处理。
5.6.4拉线棒(或锚杆
和锚板螺栓埋人地下部分除采用镀锌辛外还应加涂防腐漆并外包油煮带。5.6.5采用其他防
古腐技术
时,其防腐性能应优于热浸镀锌标准5.7紧固件的技术要求
5.7.1所有紧固件的
碳素钢、不锈钢等)。
爱机械性能(包括螺栓、螺母、垫圈、开口销等)应符合相应国家标准(包括5.7.2所选用的螺栓、螺
件不应咬死。
质件,应满足机械性能的要求,存本标准规定的最大扭矩情况下紧固5.7.3关键部位零件的螺栓、螺
垫圈一般在M14及以下采用奥氏体不锈钢材质。其螺栓的机械性能应符合GB/T3098.6—2000中A,-70级及以上规定,螺母的机械性能符合GB/T3098.15—2000中A2-70级及以上规定,螺纹公差应满足CB197—2003中6H/6g的要求。5.7.4M16及以上的紧固件一般可采用碳素结构钢制造,螺纹基本尺寸应符合GB/T196一2003和GB/T197—2003中7H/8g的要求。加大尺寸的内螺纹与有镀层的外螺纹配合,镀后应保证旋合良好,并符合机械性能的要求。内螺纹允许热镀锌后加工,并涂防腐油。5.7.5紧固件在螺栓、螺母、螺纹连接或其他型式连接时应有防松措施。其防松性能按GB/T10431—2008,在不同防松方式规定的紧固力矩及润滑的条件下,振幅0.1d,频率10Hz,振动1200次,紧固1次及5次拆装后,残余轴力与初始轴力之比不低于70%。5.7.6对于用CB/T700—2006,Q235A材质制造的紧固件强度级别不应低于4.6级,螺母强度不应低于5级。由螺栓(或U螺栓)、螺母连接紧固件的零件,推荐的紧固力矩及误差范围见表3。表3中的数据以摩擦系数μ=0.12为基础,如采用其他摩擦系数(如:采用变螺纹牙形防松螺母)时,表中的紧8
固力矩值应进行换算,换算系数见表4。表3Q235A钢螺栓及不锈钢螺栓的推荐紧固力矩公称直径
Q235A钢螺栓
紧固力矩
N·m(4.6级)
摩擦系数μ
紧固力矩换算系数
检验规则
允许紧固力矩
误差范围
不锈钢螺栓
紧固力矩
N·m(A,-70级)
CHOUSE
6.1.1零部件应由
厂的零部件应符合本
允许紧固力矩
误差范围
TB/T2073-2010
不锈钢螺栓
紧固力矩
N·m(A,-80级)
允许紧固力矩
误差范围
75~100
的技术检验音
部门检验合格,并取得合备证后方能出厂,制造厂应保证所有出宗
有关技术文件及图纸的要求。
零部件的检验
6.2出厂检验
厂检验、型式检验,检验应按本标准规定项目进行。6.2.1零部件应按相应
标准逐
采用铸造的关键
牛进行外观检验,主要尺寸检验,组装检验。力需部件应逐件进行无损探伤检验。,应逐件进行“过规”和“不过规》的出厂检验。球窝联结的杆头和球窝贝
抽查检验按下列要求
零件应按批进行抽查检验抽查检验应在出厂检验合格后从中随机抽出,抽查方案按GB/T2829一2002要求选取,选取判别水平为Ⅱ的一次抽样方案,RQL值为40。产品判定抽查检验项目如表
表5抽查检验项目
检验项目
尺寸组装检查
锌层厚度
滑动荷重试验
破坏荷重检验
接触电阻检验
零件标准未规定做该项试验的,可不做该项试验。检验根据www.bzxz.net
按零部件标准
按本标准5.6项
按零部件标准
按零部件标准
按零部件标准
项点类别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