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其他行业标准 > QX/T 186-2013安全防范系统雷电防护要求及检测技术规范
QX/T 186-2013

基本信息

标准号: QX/T 186-2013

中文名称:安全防范系统雷电防护要求及检测技术规范

标准类别:其他行业标准

英文名称: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lightning protection and inspection of security and protection system

标准状态:现行

发布日期:2013-01-04

实施日期:2013-05-01

出版语种:简体中文

下载格式:.pdf .zip

下载大小:3574041

相关标签: 安全 防范 系统 雷电 防护 检测 技术规范

标准分类号

标准ICS号:数学、自然科学>>07.060地质学、气象学、水文学

中标分类号:综合>>基础学科>>A47气象学

关联标准

出版信息

出版社:气象出版社

书号:135029-5580

页数:15页

标准价格:25.0

出版日期:2013-05-01

相关单位信息

复审日期:2019-01-09

起草人:刘隽、黄岩彬、林挺玲、程辉、曾智聪、陈毅芬、邵霖、楚光、缪希仁、柯重荣、余恩、俞成标、王春扬、倪宁、林香民、吴灵燕

起草单位:福建省防雷中心、厦门市气象局

归口单位:全国雷电灾害防御行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提出单位:全国雷电灾害防御行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发布部门:中国气象局

主管部门:全国雷电灾害防御行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标准简介

本标准规定了安全防范系统防雷等级划分、雷电防护要求和相应的防雷装置检测要求。本标准适用于安全防范系统的雷电防护和检测。


标准图片预览

QX/T 186-2013安全防范系统雷电防护要求及检测技术规范
QX/T 186-2013安全防范系统雷电防护要求及检测技术规范
QX/T 186-2013安全防范系统雷电防护要求及检测技术规范
QX/T 186-2013安全防范系统雷电防护要求及检测技术规范
QX/T 186-2013安全防范系统雷电防护要求及检测技术规范

标准内容

ICS 07. 060
备案号:39830—2013下载标准就来标准下载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
QX/T186—2013
安全防范系统雷电防护要求
及检测技术规范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lightning protection and inspection ofsecurityand protection system2013-01-04发布
2013-05-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
气象行业标准
安全防范系统雷电防护要求及检测技术规范QX/T186—2013
气象出版社出版发行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46号邮政编码:100081
网址:http://www.cmp.cma.gov.cn发行部:010-68409198
北京中新伟业印刷有限公司印刷各地新华书店经销
开本:880×1230
印张:1字数:30千字
2013年5月第一版2013年5月第一次印刷*
书号:135029-5580
定价:8.00元
如有印装差错由本社发行部调换版权专有
侵权必究
举报电话:(010)68406301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术语和定义
防雷等级划分
雷电防护
基本要求
前端设备
传输部分
终端设备
防雷装置检测要求
检测流程
文件检查
接闪器
引下线
接地装置
等电位连接
建筑物人户线路
雷电过电压防护
设备抗扰度
附录A(资料性附录)接地装置的分类目
QX/T186—2013
QX/T186—2013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全国雷电灾害防御行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福建省防雷中心、厦门市气象局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刘隽、黄岩彬、林挺玲、程辉、曾智聪、陈毅芬、邵霖、楚光、缪希仁、柯重荣、余恩俞成标、主春扬、倪宁、林香民、吴灵燕Ⅱ
1范围
安全防范系统雷电防护要求及检测技术规范QX/T186—2013
本标准规定了安全防范系统的防雷等级划分、雷电防护要求和防雷装置检测要求。本标准适用于安全防范系统的雷电防护和防雷装置检测。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月是注日期的弓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18802.12一2006低压配电系统的电涌保护器(SPD)第12部分:选择和使用导则(IEC61643—12:2002)
GB/T18802.22一2008电信和信号网络的电涌保护器(SPD)第22部分:选择和使用导则(IEC61643—22:2004)
GB/T21431—2008
建筑物防雷装置检测技术规范
GB/T21714.2—2008雷电防护第2部分:风险管理(IEC62305—2:2005)GB50057一2010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311一2007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50348—2004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安全防范系统securityandprotection systemSPS以维护社会公共安全为目的,运用安全防范产品和其他相关产品构成的入侵报警系统、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出入口控制系统、防爆安全检查系统等:或由这些系统为子系统组成或集成的电子系统或网络。[GB50348—2004,定义2.0.2
风险等级levelof risk
存在于防护对象本身及其周围的、对其构成安全威胁的程度。[GB50348—2004,定义2.0.11]3.3
直击雷directlightningflash
闪击直接击在建筑物、其他物体、大地或外部防雷装置上,产生电效应、热效应和机械力者。3.4
防雷区lightningprotectionzone;LPZ划分雷击电磁环境的区,一个防雷区的区界面不一定要有实物界面,例如不一定要有墙壁、地板或天花板作为区界面。
QX/T186—2013
雷击电磁脉冲lightningelectromagneticimpulse;LEMP雷电流经电阻、电感、电容耦合产生的电磁效应,包含闪电电涌和辐射电磁场。3.6
防雷装置lightningprotectionsystem;LPS用于减少闪击击于建筑物上或建筑物附近造成的物质性损害和人身伤亡,由外部防雷装置和内部防雷装置组成。
接地系统
earthingsystem
将等电位连接网络和接地装置连在一起的整个系统。3.8
等电位连接带bondingbar
将金属装置、外来导电物、电力线路、电信线路及其他线路连于其上以能与防雷装置做等电位连接的金属带。
等电位连接网络bondingnetwork将建筑物和建筑物内系统(带电导体除外)的所有导电性物体互相连接组成的一个网3.10
电涌保护器surgeprotectivedevice;SPD用于限制瞬态过电压和分泄电涌电流的器件。它至少含有一个非线性元件。3.11
前端设备front-enddevice
指摄像机以及与之配套的相关设备(如镜头、云台、解码驱动器、防护罩等)和探测器等。[GB50395—2007,定义2.0.7
监控中心surveillanceand control centre安全防范系统的中央控制室。安全管理系统在此接收、处理各子系统发来的报警信息、状态信息等,并将处理后的报警信息、监控指令分别发往报警接收中心和相关子系统。[GB50348—2004,定义2.0.32
屏蔽线shieldingwire
用于减少雷击服务设施弓起的物理损害的金属线。[GB/T21714.2,定义3.1.42
4防雷等级划分
4.1安全防范系统的防雷可按其重要程度、所处环境的危险性和气象条件不同而分为三个等级。安全防范系统风险等级及高风险对象根据GB50348一2004确定。4.2符合以下条件之一者,应划为第一等级防雷安全防范系统:a)安装在第一类防雷建筑物中的制造、使用或贮存火药、炸药及其制品的建筑物内的安全防范系统。
b)安装在第一类防雷建筑物具有0区或20区爆炸危险区域的安全防范系统。c)安装在第一类防雷建筑物具有1区或21区且因电火花会引起爆炸的危险区域的安全防范2
系统。
4.3符合以下条件之一者,应划为第二等级防雷安全防范系统:a)安装在第二类防雷建筑物中且风险等级为一级的安全防范系统。QX/T186—2013
b)建于山顶或旷野的安全防范系统,当其所在地年平均雷暴日大于或等于40d/a时。4.4符合以下条件之一者,应划为第三等级防雷安全防范系统:安装在第二类防雷建筑物中,且风险等级为二级、三级及普通风险对象的安全防护系统。a)
安装在第三类防雷建筑物中,且属高风险对象的安全防护系统。b)
建于山顶或旷野的安全防范系统,其所在地年平均雷暴日小于40d/a且大于或等于15d/a时。c
属于高风险防范对象的安全防范系统的配电线路、信号传输线在其线路架空进入监控室时。d)
5雷电防护
5.1基本要求
5.1.1第一等级防雷安全防范系统的防雷设计应符合GB50057一2010中第一类防雷建筑物的防雷措施”中对防直击雷、防闪电感应、防闪电电涌侵入的要求;第二等级防雷安全防范系统的防雷设计应符合GB50057一2010中“第二类防雷建筑物的防雷措施”中对防直击雷、防闪电感应、防闪电电涌侵入的要求;第三等级防雷安全防范系统的防雷设计应符合GB50057一2010中“第三类防雷建筑物的防雷措施”中对防直击雷、防闪电电涌侵入的要求。各等级防雷安全防范系统防雷击电磁脉冲的设计应符合GB50057—2010中“防雷击电磁脉冲”和GB/T18802.12—2006及GB/T18802.22—2008中的规定。5.1.2当安全防范系统不属于第4章规定的三个等级防雷安全防范系统时,安全防范系统是否要进行防雷设计以及设计的等级宜在认真调查系统所在地的地理、地质、气象、环境条件和雷电活动规律以及安全防范系统设备性能特点的基础上,按GB/T21714.2一2008的规定进行雷击风险评估。5.2前端设备
5.2.1当前端设备安装在直击雷防护区(LPZOB)或后续防雷区时,不需要采取直击雷防护措施。5.2.2当前端设备安装在直击雷非防护区(LPZOA)时,应采取直击雷防护措施,如在其附近设接闪杆保护。各等级防雷安全防范系统前端设备接闪杆保护范围应按滚球法计算,滚球半径均取45m。5.2.3当接闪杆设置在前端设备安装杆上时(见图1),应符合以下要求:LPZO
接闪杆
监控系统前端设备
接地装置
图1前端设备安装杆设置接闪杆的示意图x
QX/T186—2013
安装杆应采用壁厚不小于2.5mm的钢管,并利用钢管作为引下线。a)
前端设备连接电缆应敷设于安装杆内,并应采用双层屏蔽进行保护。屏蔽层应在钢管两端与钢管连接。
c)为防止前端设备损坏,宜在前端设备的线路接口处安装SPD5.2.4当在前端设备的安装杆旁设置接闪杆时(见图2),应符合以下要求:为防止雷电流经引下线至接地装置时产生的高电位对前端设备的反击,前端设备的安装杆与a)
接闪杆安装杆(引下线)之间的距离应大于3m。前端设备连接电缆宜敷设于安装杆内,并按5.2.3b)中的屏蔽措施进行保护。b)
c)为防止前端设备损坏,宜在前端设备的线路接口处安装SPDLPZO A
接闪杆
避雷针安装杆(引下线)
监控系统前端设备
前端设备安装杆
xxxxxxxxxxxxx
接地装置
图2前端设备安装杆与接闪杆安装杆位置示意图5.2.5室外前端设备塔杆接地装置的接地电阻不宜大于42;建造在室外的安全防范系统,其接地电阻不宜大于102;当高山岩石的土壤电阻率大于20002·m时,其接地电阻不宜大于202。当接地电阻达不到要求时,宜增加A型接地装置长度或B型接地装置面积的方法解决。A、B型接地装置参见附录A。
5.3传输部分
5.3.1金属线缆
5.3.1.1宜采用带金属屏蔽层的电缆。金属屏蔽层应首尾电气贯通。电缆两端应分别连接至前端和终端的接地装置或等电位连接带上。5.3.1.2当无法使用带金属屏蔽层的电缆时,线缆宜全线穿金属管布设,金属管应首尾电气贯通。5.3.1.3当线缆由室外弓入室内,即线缆布设可能通过LPZ0A区时,宜全线理地弓人。在强雷暴活动区域,宜在埋地电缆上方敷设屏蔽线。屏蔽线可采用直径为8mm的镀锌钢绞线或其他横截面积不小于48mm2的金属导体。
在因条件限制无法全线埋地敷设的情况下,第一等级防雷安全防范系统的传输线可架空布设,但应采用钢筋混凝土杆和铁横担架线,并应使用金属铠装电缆或护套电缆穿钢管直接埋地引人,埋地长度不应小于15m。在埋地与架空线的转换处,应选用D1型SPD安装保护。第二等级、第三等级防雷安全防范系统的传输线可参照执行,但可不安装D1型SPD。5.3.2光缆线缆
5.3.2.1当光缆有金属外护层或金属加强芯时,其金属物应是电气贯通的(即它们应跨过所有的接头、4
再生器等等相连接)。在线缆的未端,金属物应直接或通过SPD与等电位连接带连接。QX/T186—2013
5.3.2.2当光缆由室外引人室内,即光缆布设可能通过LPZ0A区时,宜全线埋地引入。在强雷暴活动区域,宜在埋地光缆上方敷设屏蔽线,对屏蔽线的要求见5.3.1.3的规定,在因条件所限无法全线埋地敷设的情况下,第一等级防雷安全防范系统的光缆可架空布设,并宜在光缆上方架设接闪线,并应在距入户15m处改为埋地敷设。第二等级、第三等级防雷安全防范系统的光缆可不架设接闪线,但应在距入户15m处改为埋地敷设。5.3.3无线传输设备
5.3.3.1架空天线应置于LPZOB内,如架设在LPZOA,应设置防直击雷装置。5.3.3.2室外馈线应穿金属盒或钢管并应全线电气贯通,且在始末两端与等电位连接带连接接地,5.3.3.3宜在收/发通信设备的射频出、入端口处安装电信、信号SPD。SPD的接地端应就近连接到等电位接地端子板上。
5.4终端设备
各等级防雷安全防范系统的终端设备的直击雷防护应符合5.1.1的规定5.4.1
5.4.2第一等级、第二等级防雷安全防范系统的终端设备应采用如下屏蔽措施:终端设备的监控中心宜选择在建筑物低层中心部位,设备与外墙结构柱之间的距离不应小于a)
当终端设备为非金属外壳且监控中心内磁场强度大于终端设备的耐受值时,应增加屏蔽措施。b)
第一等级防雷安全防范系统所在空间六面体的屏蔽网格尺寸不宜大于200mm×200mm。5.4.3各等级防雷安全防范系统的终端设备均应采用如下等电位连接和接地措施:a)安全防范系统终端设备的工作接地应与所在建筑物的防雷接地、保护接地等共用接地系统,共用接地系统的接地电阻值应按50Hz电气系统对人身安全要求的阻值确定。进入建筑物的金属管线宜从同一位置进入,并连接在与建筑物基础钢筋相连的总等电位连接b)
带上。如果入户管线从不同的位置进入,应分别连接到不同位置上的等电位连接带上,并且这些不同位置的等电位连接带应连接在一起。宜使用环形等电位连接带。c)H
监控中心内的电子电气设备的外露导电部分(壳体、机架、箱体)电气系统的保护线、电子系统的工作接地等均应通过连接导体连接到等电位连接网络。当电子系统为300kHz以下的模拟线路时,可采用S型等电位连接进行连接。S型等电位连接应仅通过唯一的一点,即接地基准点ERP进行连接。当电子系统为MHz级数字线路时,应采用M型等电位连接。S型、M型等电位连接网络及其组合做法见图3。d)等电位连接导体的最小横截面积应符合表1要求,SPD连接导线的最小横截面积应符合表2要求。
QX/T186—2013
基本的
结构形式
功能性等电位
等电位连接网络
图中符号含义:
S型星形结构
等电位连接网络:
等电位连接导体:
设备:
接至等电位连接网络的等电位连接点;ERP
接地基准点;
M型网形结构
将星形结构通过ERP点整合到等电位连接网络中:将网形结构通过网形连接整合到等电位连接网络中。安全防范系统功能性等电位连接整合到等电位连接网络中表1
各种连接导体的最小横截面积
等电位连接部件
等电位连接带(铜、外表面镀铜的钢或热镀锌钢)从等电位连接带至接地装置或
各等电位连接带之间的连接导体从屋内金属装置至等电位连接带的连接导体6
Cu(铜)、
Fe(铁)
Cu(铜)
AI(铝)
Fe(铁)
Cu(铜)
Al(铝)
Fe(铁)
横截面积/mm2
安装系统
电气系统
电子系统
表2SPD连接线最小横截面积
SPD类型
I级试验的SPD
Ⅱ级试验的 SPD
Ⅲ级试验的SPD
D1类 SPD
其他类的SPD(连接导体的横截
面积可小于1.2mm2)
QX/T 186—2013
铜导线横截面积/mm
根据具体情况确定
5.4.4综合布线系统的设计应符合GB50311一2007要求。安全防范系统综合布线与电力线缆的净距和墙上敷设的综合布线电缆、光缆及管线与其他管线的间距应符合GB50311一2007中7.0.1的规定。5.4.5电涌保护器的选择和安装
5.4.5.1第一等级、第二等级、第三等级防雷安全防范系统中电气系统的SPD的选择和安装应符合GB50057一2010中对第一类、第二类、第三类防雷建筑物的规定要求,同时应符合GB/T18802.122006的规定要求。
5.4.5.2第一等级、第二等级、第三等级防雷安全防范系统中电子系统信号网络的SPD的选择和安装应符合GB50057一2010中对第一类、第二类、第三类防雷建筑物的规定要求,同时应符合GB/T18802.22—2008的规定要求。
5.4.5.3按5.1.2通过雷击风险评估确定在电气和电子系统中需安装SPD的安全防范系统,宜按GB/T18802.12和GB/T18802.22中的规定选择和安装SPD。防雷装置检测要求
6.1检测流程
安全防范系统防雷装置检测宜按图4的流程进行。6.2文件检查
安全防范系统防雷装置应具有以下文件,并对其完整性、规范性和有效性进行检查:设计文件检查;
检测报告检查;
一故障记录和历年检查记录检查。6.3接闪器
6.3.1首次检测应当对接闪器的设计安装是否符合其技术要求进行核查,接闪器的设计安装应符合GB/T21431—2008中5.2.1的要求。6.3.2对接闪器使用的材料及横截面进行核查,检查接闪器的锈损情况,结果应符合GB/T21431-2008中5.2.2.2和5.2.2.5的要求。6.3.3对接闪网的网格尺寸进行核查,接闪网的网格尺寸应符合GB/T21431一2008中5.2.2.3的要求。
6.3.4应对接闪针、接闪带和接闪网上所有焊点的焊接可靠性进行检查,结果应符合GB/T21431-2008中5.2.2.2的要求。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