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X/T 357-2016
基本信息
标准号:
QX/T 357-2016
中文名称:气象业务氢气作业安全技术规范
标准类别:其他行业标准
英文名称: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meteorological hydrogen operation safety
标准状态:现行
发布日期:2016-12-12
实施日期:2017-05-01
出版语种:简体中文
下载格式:.pdf .zip
标准分类号
标准ICS号:数学、自然科学>>07.060地质学、气象学、水文学
中标分类号:综合>>基础学科>>A47气象学
关联标准
出版信息
出版社:中国气象出版社
标准价格:0.0
出版日期:2017-05-01
相关单位信息
复审日期:2019-01-09
起草人:张景云、孙宜军、李峰、侯柳、潘正林、梁如意、韩磊、郭凯
起草单位:河北省气象技术装备中心、中国气象局工程咨询中心、中国气象局上海物资管理处
归口单位:全国气象仪器与观测方法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507)
提出单位:全国气象仪器与观测方法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507)
发布部门:中国气象局
主管部门:全国气象仪器与观测方法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507)
标准简介
本标准规定了气象业务氢气作业中所涉及的储氢瓶、水电解制氢、化学制氢、气球充灌的安全技术要求及事故预防。
本标准适用于气象业务氢气作业,包括氢气生产、充装、运输、储存、使用及其作业管理等。
标准内容
ICS07.060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
QX/T357-2016
代替QX33—2005
气象业务氢气作业安全技术规范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meteorological hydrogen operation safety2016-12-12发布
中國国國
2017-05-01实施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术语和定义
通用要求
特种设备
电气和热工控制
给水排水和消防
采暖与通风
防雷与接地
报警装置
氢(氧)纯度分析
5储氢瓶
一般要求
6水电解制氢
6.1一般要求
6.2制氢作业
应急处理
7化学制氢
一般要求
制氢作业
原料运输和储存
制氢筒的运输和储存
气球充氢
事故预防
一般要求
氢气作业人员
9.3氢气作业紧急情况处置
QX/T357-2016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QX/T357-—2016
本标准代替QX33-2005《气象业务氢气作业安全技术规范》,与QX33—2005相比,在标准结构上保持基本一致,除编辑性修改以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修改了术语和定义的内容,删除了3.2,3.4,3.5,3.10,3.11,3.12,3.14,3.15,3.17,3.18,3.20,3.21,3.22,3.232005版第3章);增加了仪表要求的内容(见4.7);增加了气球充氢的技术要求(见第8章);增加了无人站自动充放球装置的技术要求(见8.9);修改了事故预防措施,增加了氢气作业紧急情况处置(见9.3)。本标准由全国气象仪器与观测方法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507)提出并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河北省气象技术装备中心、中国气象局工程咨询中心、中国气象局上海物资管理处。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景云、孙宜军、李峰、侯柳、潘正林、梁如意、韩磊、郭凯。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QX33-2005。
1范围
气象业务氢气作业安全技术规范QX/T357—2016
本标准规定了气象业务氢气作业中所涉及的储氢瓶、水电解制氢、化学制氢、气球充灌的安全技术要求及事故预防。
本标准适用于气象业务氢气作业,包括氢气生产、充装、运输、储存、使用及其作业管理等。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150.2—2011压力容器
第2部分:材料
GB150.3—2011
导第3部分:设计
压力容器
GB150.4—2011
压力容器:第4部分:制造、检验和验收GB4962-2008
氢气使用安全技术规范
GB7144
气瓶颜色标志
GB14194—2006
永久气体气瓶充装规定
GB16918
GB50016
气瓶用爆破片技术条件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50029—2003
压缩空气站设计规范
GB50057—2010
GB50058
GB50169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接地装置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77—2005
GB50235
氢气站设计规范
工业金属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TSGR0004
固定式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hydrogenoperation
氢气作业
氢气的生产、充装、运输、储存、使用等操作过程。3.2
hydrogen station
氢气站
采用相关工艺(如水电解法、化学法)制取氢气所需的制氢设施、灌充设施、压缩和储存设施、辅助设施及其建筑物、构筑物或场所的统称。1
QX/T357-—2016
制氢室roomforproducinghydrogen安装有水电解制氢主机或化学制氢装置的建筑物、构筑物的统称。3.4
水电解制氢装置hydrogen-producingdevicebyelectrolysisof water以水为原料,由制氢主机、整流控制器、储氢装置、氢分析仪、加水泵和水箱等制取氢气设备的统称。3.5
制氢主机hydrogen-producingmainframe在水电解制氢装置中完成水电解并进行氢、氧分离的设备。3.6
曹waterelectrolyzer
水电解槽
通常为压滤式双极性结构,是应用水电解方法将水分解成氢气和氧气的核心装置。3.7
储氢装置hydrogentank
用于储存氢气的压力容器。
放空管
emptypipe
向大气中直接排放氢气或氧气的管道装置。3.9
特种设备
specialequipment
在水电解制氢系统中的水电解制氢装置、压力管道,化学制氢筒,储氢装置等。3.10
气瓶gascylinden
用于可重复充装气体(临界温度低于一10℃)的无缝钢质圆瓶。用于充装氢气的又称储氢瓶。3.11
burstingdiscs
爆破片
能够因超压而迅速动作(破裂或脱落),泄放出瓶内气体的限压保险元件。3.12
制氢筒tubeforproducinghydrogen化学反应方法制取氢气用的钢质气瓶。4通用要求
4.1特种设备
4.1.1应具有质量合格证明、安全技术检验证明、安装及使用维修说明书等文件。4.1.2储氢装置应符合GB150.2—2011、GB150.3—2011、GB150.4—2011和TSGR0004规定的要求,并具有压力测量和超压泄放、报警功能。4.1.3投入使用前,应向当地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登记,取得特种设备使用登记证和登记标志,登记标志应当置于或者附着于该特种设备的显著位置4.2电气和热工控制
4.2.1氢气站、制氢室的电气装置应符合GB50177和GB50058的规定。2
4.2.2水电解槽的直流电源配置,整流装置应符合以下要求:a)
具有调压、稳流、过载、缺相保护功能;b)
具有自动切断电源的声光报警功能。成套整流装置,应设在与电解室相邻的电源室内。4.2.3
4.2.4直流电缆的选择及敷设应符合以下要求:a)
允许的载流量不小于水电解槽额定电流的1.2倍;b)
应采用铜导体,敷设在较低处或地沟内;当导线出现裸露部分时,应有防止产生火花的有效措施。c)
QX/T357—2016
有爆炸危险的房间,其照明应采用防爆开关和防爆灯具;灯具应装在氢气泄压排放设施的低处,禁止安装在氢气释放源的正上方。房间内应设置应急照明。敷设在有爆炸危险的房间中的导线或电缆用的保护管,处于下列情况应做隔离密封:4.2.6
导线或电缆引向电气设备接头部件前;a)
相邻的电气设备导线或电缆。
有爆炸危险的房间,排风机的选型应符合GB50058的规定,并不低于氢气爆炸混合物的级别、组别(ⅡCT1)。
4.2.8有爆炸危险的房间内应设氢气泄漏报警装置,并便于应急操作。4.3
给水排水和消防
氢气站的室内外消防设计应符合GB50016的规定。4.3.2制氢主机的冷却水系统,供水压力应大于或等于0.15MPa;水质及排水温度应符合GB50029—2003的规定,并应有断水保护装置。4.3.3有爆炸危险的房间、电气设备间应配备二氧化碳、干粉等灭火器材,并保持有效常备。4.3.4消防安全措施,氢气站应按GB50016规定,在氢气作业安全保护区域范围内设置消火栓,并应根据需要配备干粉、二氧化碳等轻便灭火器材或氮气、蒸汽灭火系统。4.4采暖与通风
采暖应采用无明火及不产生静电的方式。4.4.1
4.4.2充(灌)球室、氢气汇流排房间、空瓶和实瓶房间的采暖设施应有防爆隔离措施。4.4.3有爆炸危险的房间,应有泄压设施:a)
房顶应设有天窗或通气孔:室内应通风良好,保证空气中氢气最高含量不应超过1%(体积比);建筑物顶部或外墙的上部应设气窗或排气孔,排气孔应设在最高处,并朝尚安全地带泄压面积与房间体积的比值介于0.05~0.22;b)
有爆炸危险房间的自然通风换气次数每小时不应少于3次:排风装置换气次数每小时不宜少于12次,并与氢气检漏装置联锁。4.4.4
自然通风设施应设有风量调节装置和防止凝结水滴落的措施。4.5管道
4.5.1压力大于0.1MPa的氢气和氧气管道的管材应采用无缝钢管。阀门应采用球阀、截止阀。4.5.2管道敷设应符合GB50235的要求。4.5.3管道泄漏率试验,试验压力为工作压力的1.15倍,试验时间为24h,室内管道平均泄漏率不超过0.25%,室外管道不超过0.5%
4.5.4在氢气放空阀、安全阀、充球阀的管口处,应装有阻火器。4.5.5放空管的设置应符合以下要求:3
QX/T357—2016
采用无缝钢管:
放空管设阻火器,阻火器应设在管口处;c)
室内放空管出口应引至室外,管口应高出屋顶2m以上。d)
室外设备的放空管应高于附近有人员作业的最高设备2m以上;e)
放空管有防止空气回流的措施;设置防雨雪侵入、水汽凝集、冻结和防外来异物堵塞的措施;g)
放空管与接地装置连接,并在直击雷保护范围之内,接地应符合GB50169的规定。4.6防雷与接地
4.6.1气象业务氢气作业场所应按GB50057一2010规定划分建筑物的防雷类别,并按GB50057-2010和GB50058的要求设计安装防雷装置。4.6.2氢气作业场所的建筑物以及突出屋面的通风风帽、氢气放空管等应处于防直击雷装置的保护范围内。
4.6.3金属构件、电缆金属外皮,突出屋面的通风风帽、氢气放空管等应接到防雷电感应接地装置上,而管道法兰、阀门等连接处应采用金属导线跨接4.6.4有爆炸危险的房间安装使用的电涌保护器等防雷装置应选用防爆型。4.6.5防雷装置应经专业检测机构检测合格。4.6.6制氢室、充(灌)球室应设置静电释放球4.7仪表
4.7.1所有仪表、安全阀应经质量技术监督行政部门授权的检测机构检定合格,在检定有效期内使用,4.7.2氢气压力表的准确度不应低于1.6级,应符合防爆要求。4.7.3气瓶充装系统用的压力表的准确度不应低于1.6级,表盘直径应不小于150mm,应符合防爆要求。
4.8报警装置
报警仪表应灵敏可靠,经质量技术监督主管部门授权的计量检测机构检定合格,且在有效期内。4.8.1
4.8.2制氢主机和储氢罐应分别安装压力报警装置,压力仪表测量误差不应超过3%。4.8.3温度报警器应保证制氢主机升温达到警界值时自动报警,温度仪表的测量误差不超过士1.5℃。4.8.4压力和温度控制报警装置每月至少应检查、检验1次。4.9氢(氧)纯度分析
4.9.1气体分析仪器应经质量技术监督主管部门授权的计量检测机构检定合格,且在有效期内;4.9.2气体分析仪器使用时附近应无强电场和强磁场干扰。4.9.3采用水电解法生产氢气和氧气时,应在氢气的管道上设置分析氢中氧含量的自动分析仪器或在氧气的管道上设置分析氧中氢含量的自动分析仪器,氢气和氧气纯度分析每日不少于3次。5储氢瓶
5.1一般要求
5.1.1储氢瓶应由具有“气瓶制造许可证”的企业生产。5.1.2储氢瓶应定期检验,且在有效期内4
5.1.3储氢瓶外表面的颜色标志应符合GB7144的规定。QX/T357-2016
5.1.4瓶阀的出口螺纹要与所装气体的规定螺纹相符;外表面应无裂纹、腐蚀、变形及其他损伤的缺陷。
5.1.5瓶体、瓶阀、瓶帽和防震圈等不应沾附油脂和其他可燃物。5.1.6储氢瓶应专瓶专用。
5.2充装
5.2.1氢气站从事高压氢气充装作业,应经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许可。5.2.2充装前应进行氢气、氧气纯度检测分析,氢中氧含量或氧中氢含量检测按体积比超过0.5%时,禁止充装。
5.2.3充装应符合GB14194和GB4962的规定,瓶内氢气充装压力不应高于储氢瓶的设计压力。5.2.4充装单位应在每只被充储氢瓶上粘贴符合要求的警示标签和充装标签5.3运输
储氢瓶运输应符合国家道路危险货物运输管理的规定。5.3.2运输和装卸储氢瓶应做到:a
有专人负责安全工作;
运输工具上有显著的安全标志;c)
储氢瓶戴好瓶帽、防震圈,轻装轻卸,禁止抛、滑、滚、碰;吊装时,禁止使用电磁起重机和链绳;禁止混装运输,且不应与易燃、易爆、腐蚀性物品一起运输;储氢瓶在车上要妥善放置和固定,并符合以下要求:横放时,头部应朝向同一方向,垛高不超过4层;垛顶不超过车厢高度;1)
2)立放时,车厢高度应在瓶高的2/3以上;储氢瓶总重量(含随车附加物重量)不超过额定载重量的2/3。3)
运输应有遮阳设备,避免暴晒;g)bzxZ.net
运输工具上应备有灭火器材:
禁止在白天运输实瓶通过城镇繁华区域和人口密集地方;运输储氢瓶的车、船不宜在城镇繁华区域和人员密集地方停靠;车、船停靠时,司机和押运人员不应同时离开现场;i)禁止用小型机帆船和小木船承运。5.4储存
5.4.1储氢瓶和氧气瓶不应同库储存;仓库内不宜有地沟、暗道和腐蚀性物质,禁止明火。5.4.2库房应通风,避免阳光直射储氢瓶;库房内外应设置灭火器材;应按要求在醒目处设置防火、爆炸危险的标志。
5.4.3库房内禁止人员居住、办公;空瓶和实瓶应分开存放,并有明显标志。5.4.4储氢瓶放置应整齐,戴好瓶帽、防震圈,立放时应妥善固定;横放时,头部应朝向同一方向,垛高不超过5层。
5.5使用
5.5.1使用前应进行安全状况检查,禁止擅自更改储氢瓶的钢印和颜色标志。5.5.2储氢瓶立放时要有防倒措施;禁止敲击和碰撞储氢瓶。5.5.3不应把瓶内的氢气放尽,气体剩余压力不宜小于0.05MPa。5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